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09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系列12篇。

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好的教案都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从众多的选项中选择了这篇最优秀的“土地誓言教学反思”,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1】

一、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主题为“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思乡之情。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根本没有家国之恨、亡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创设阅读情境,就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为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是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目标的确立注重“三个维度”的整合。

目标一侧重于知识能力目标。

目标二是根据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制定的,教学设计上以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为核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目标三则是针对现代学生金钱至上,爱国思想淡薄,利用《土地的誓言》所表现的爱国、思乡之情对他们进行熏陶,使他们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和教法的选择

1、引导入境,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变,这样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前对写作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简介作者,设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3、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朗读录音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勾画易读错的字词,并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文中充沛的感情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得到,让学生充分朗读更有助于他们领会文中的情感。于是,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最感动自己的话,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某句话为什么会感动自己。对文章题目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誓死解放家乡的情感。

以上环节完成之后,学生已经顺利进入情境,就会产生乐于学习、渴望掌握的期待感和积极主动、专心认真的态度与行为,比如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积极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关信息,能认真参加研讨、争论等,就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师首先进行学法示例,与学生共同揣摩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和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用词语的原意和引申义以及与“澎湃”“涌动”等词相比较来理解句子中“泛滥”的含义。然后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模样”“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但是七年级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义的挖掘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我让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和第二自然段。首先让学生仿照老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独立思考后回答。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思考结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难点由各组的代表提出来,班内交流,师生合作解决。这种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确保这个环节中的每个学生的都积极主动参与。

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针对教材特点我选择了“情感朗读法”和“学法示例”,运用示范读、自由读等朗读方式,使学生充分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法示例和学法实践既引导学生学习了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的方法,又激发了他们动脑、动口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的多边对话,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了品味语言的能力。

5、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两个段落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题。

6、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坚定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信念,我设计了共唱《我的祖国》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节课我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既注重学生对基础字词的掌握、对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的品味,又使其感悟到了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受到了情感教育。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2】

《土地的誓言》一课从最初刚接到讲课任务到中间两次试讲到最终的能手送课活动结束,我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畏难到逐渐明晰以至最终释然上台的过程。说实话,这篇课文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都没能像这一次如此透彻地深入钻研,每每到这儿都犯愁,文章中的家园之痛,流亡之苦,学生没有体验,文章语言的激越,内涵的深厚对七年级学生而言都难于把握。所以,如何上出效果来,如何达到课标、教材对教学的要求,着实让人犯难。校长的指导、大家献计献策,自己的深入,使这节课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一节课的得失并不重要,关键是从这一节课的实践教学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指导以后的教学。

结合得失谈所悟:

1.实践证明,我们的六步教学法(即语文课内阅读课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就像李镇西老师的板块教学一样,较易把握。因此,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践行。但要注意,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课堂的现场随机调整(拓展的前调)或删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是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学情。而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环节中要解决突破的便是重难点。我们采用主问题牵引的方式,设计一两个主问题,通过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这里的交流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学生交流结合的文本力求少而精,分析得透而细,教师机智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力避多而泛,思维肤浅。二是体现浓厚的语文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不管是情感品味、人物分析,写法表达,修辞语气等等必须从语言入手,将这些丰富的语文知识融入其中,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对第一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的理解赏析品味,结合的语文知识有很多:形容词语、描写的表达方式、排比比喻的修辞运用、短句的运用……,因此,学生在交流中教师如若仅仅点拨到景物叠加表现东北原野美丽丰饶,表达赞美怀念之情,远远不够。我觉得,语文学科的特点应先是工具性,然后是人文性。如若在课堂上将赏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能灵活应对,相机引导,并且引导得体到位,顺利地突破重、难点,备课中的深挖教材便是最重要的了。

3.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有两点收获:

①设计预习卡片(自读提示),狠抓课前投入,遵循“避免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零起点进入”原则。

②字词教学的扎实。a将音、形、义的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 b词语的理解采用换词分析法

不要过多地抱怨教材的编排不当,文本的选择欠妥,从深挖教材起步,开动脑筋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思维灵动的主体探究式课堂。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3】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感情,我在“引语”和结束语上是这样处理的。

“引语”,讲述“九·一八”事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边讲解边让学生看,而且我的语言是充满激情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无形中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激起学生心中充满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同时,我顺带又讲了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的罪恶行径,这样更让学生在情感上激动不已,为文章的学习蓄好了势。

“结束语”,我又让学生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在听中体会到了歌词中表现的悲凉、愤恨、眷恋、思念之情。学生在听完了歌曲后还对歌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特别上了解分析了“反复”这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如“流浪!流浪!”、“哪年,哪月”、“爹娘啊,爹娘啊”。结束语让学生听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对歌词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是对学习的本文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生本教学的理念强调要“教少学多”,学生能够做的事情老师是绝对不能包办代替的。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来分析,“引语”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是做“多”了。其实我在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罪恶行为,了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如果这样处理了,让学生自己来讲,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讲述的内容一定是大于我所讲述的,是比较全面而丰富的。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4】

借着韩老师的课题组和刘**名师工作室搭建的平台,我有幸于3月29日在泉子头中学执教《土地的誓言》一课,收获满满!

这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界定。听了其他专家同仁的评课以及给我的建议之后,我也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不错。

一是成功的情境引入和视频播放既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家园”由“美丽丰饶”到“满目疮痍”的转变,渲染了氛围,强化了情感。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师生的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的质疑才没有落空,才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教学设计也避免了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只是牢牢抓住学生的重点疑问以点带面,逐步解惑,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三是教学设计的即时生成性。一线教师都明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和因素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因此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留白”,以便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我的这一节课就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调整,淡化了预设,注重了生成。如以我的泛读代替了录音泛读,虽然我的嗓音不如录音醇厚,语气、语调、节奏的处理也不如录音完美,但那种现场感和身边人的激情是无法比拟的。再如板书设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学生课前标题质疑的有选择罗列,二是三个解惑学习板块的成果展示,体现了学生问与学生答的统一,完全是学生的“原生态作品”。尽管不如原来设计的简明形象,但却是最真实的课堂。

课堂的遗憾在于我的课堂机智和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具体表现在:复习检查部分没有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调整教学方案。我本以为学生已学过这篇课文,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朗读方面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可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大吃一惊,我以ppt打出本课易错易混的9个词语,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逐一认读,但没想到,有6个词语学生都读错了。出于语文老师的习惯,我对这些问题一一纠正,并要求学生强化巩固,结果这一板块费时过多。韩勃老师在评课时建议我将这一板块灵活处理为在指导朗读时随文学词,以便为后边主体部分的展开节约时间。我觉得很合理,这样既能关注到基础知识的指导强化,也能弥补借班上课备学生不足的缺憾。

课堂机智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学评价上。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评价的多样性,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但若是学生的评价无效的话,教师还可以机智地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再引导。不要怕费时或伤学生自尊,因为这也是课堂交流的重要部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智慧的火花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产生的。

叶澜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刘艳老师也告诉我,不要怕批评。我知道了,真实与不完美才是课堂的存在意义!

下课铃声的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在门外站立。跨越这道门槛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敢马虎对待。我思,故我在!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

教师通过描述性和抒情性的语言展现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朗读理解

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教师表情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把握和处理。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品味语言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4、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⑴“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作者为什么用“泛滥”,而不用“澎湃”、“涌动”等词语?

⑵“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⑶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①明确该词的本意;

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5、者还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如借用比喻、排比等修辞,举例体会;还用了其他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等)

6、文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反复朗读

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得句子多。

七、作业

1、摘抄、背诵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3、课外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6】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涵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好的文章大都是不平则鸣,是情动而辞发,作家往往是在情感冲动下进行创作的,他们给笔下的情景、人物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此,让学生去品味像《土地的誓言》这样的好文章,就得朗读,就得读出感情;要读出感情,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必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只有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学生才能进入朗读的状态。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以读为主线展开全文,采用小组内互读、指名读、点评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是,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恨,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还比较肤浅。对部分句子的理解还不深刻,需要加强体会。

当然,在整节课中,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欠缺。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总有缺陷,也许只有缺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我觉得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下前进.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7】

这一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都很好,虽然我自己并不大满意,甚至有些懊恼。不过细细想来,教学效果还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表现、敢于表达的精彩表现是课堂成功的体现。我觉得成功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了多少。

本课堂思路是“读—品—悟”,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是品味语言,难点是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些都能在师生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且能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的需要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一是成功的情境导入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印象,增进了情感,渲染了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

三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学这课的意义上,联系了现实生活,有拓展,有延伸,既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有对学生观念、情感上的引导,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加深了学习的效果,既读透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四是越上到后面,师生越投入,越进入情境,可谓是渐入佳境。尤其后来谈对日本地震的感受时,一学生愤愤直言“活该”,更是让大家觉得课堂亮点之生成所在:孩子沉浸在民族之痛、家国之恨、历史之悲的情感体验中不能走出来,恰反证了课堂教学的成功。虽然这样的观点就当前看来似乎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基本同情心,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但在这么一堂课里,却有着极为自然合理的解释。

在课堂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节课里,当潘永明同学提出“为什么前面用第三人称而后来却用第二人称来写”的'问题时,我与同学们的讨论及拓展,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因为这个环节正好体现了“教”与“学”的自然统一。 然而这一课,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当我从自我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课时,发现了很多兴许是别人不好对自己言明的缺陷,当我在做自我剖析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

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时候不注视他们,顾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对学生还不完全放得开,总是下意识地去重复学生的问题或答案,深层的原因是对学生还不够有信心,生怕他们表达不清楚,达不到效果,其实这样,会让课堂填得太满。

第三,有时有些操之过急,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见同学们 安静的时间长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实如果学生不用思考就给出答案,反倒该怀疑问题的质量了。

第四,在教学机智上还要修炼。在有些地方,如一学生回答说这是一个“神圣”的 地方时,我没有做出评价,其实可以让她陈述一下她的想法,却因有人举手就错过了。

第五、语言还需要锤炼。如在最后表达对日本地震的看法时,临时组织的语言逻辑思维严谨不够,词汇简单而丰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我要更从容些,更舍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更注意观察学生。同时,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将决定了课的厚度、深度和广度。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国情。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国土沦丧时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研析文中几个突出特点的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一、导入

课前3分钟熟读后听录音《松花江上》、《黄河》。

教师创设情景,板书课题,学生读学习任务设置。

二、诵读

1、生字词教学:生上黑板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2、教师进行表情朗读生体会文中丰沛的感情。

3、生配乐朗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使学生重复体会本文的诗意的情感。

4、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三、研讨

1、讨论: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2、分组讨论对文中几个难句的解释。

“我常常感觉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找出文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读者的语句,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

4、拓展思路:如何与侵略者作斗争?

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体会、感悟到了什么?学生自我总结本课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四、语言训练

教师出示习题,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设计说明:以读引写,读写结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热爱──怀念──眷恋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9】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本文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

3、“板块式”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

4、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5、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民生活情况,其丰富的图版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

6、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二、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10】

这两周我们初一语文组在学校教研组的组织下开展互听互学活动,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所教的课文是《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苍凉悲壮饱满浓郁爱国情感的散文,教前我精心备课,查阅资料反复阅读,体会感受。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在备课时,我的脑海里想着,在教学环节要有“出示目标”这一环节。为此我在备课时选了这四个环节,也是四个学习驿站。(1)题目解读;(2)情感品读(;3)深情诵读;(4)心潮宣读 。 我知道要教好本课,既要把课文解读透。又要了解学生的状况。由于我们班的孩子们性格内向,不爱发言。我决定选择给这个班的孩子上课,这也是对我的一次自我挑战。,在对孩子们进行友好而默契的交流之后,我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课前,我制作好课件,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flash动画素材。艾青《我爱这土地》、秦牧《土地》,我觉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开始我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通过视频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这些形象画面、音乐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我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将“誓言”与“语言”作对比,可见作者感情强烈。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好这篇文章是品读好课文的关键。接着我让孩子们交流讨论一下文章所读的感情基调:读出苍凉悲愤;读出炽痛热爱;读出深切怀念;读出誓言呐喊。学生读前,我先泛读了一段后,孩子们被我的配乐朗读所感染,他们情绪激昂,苍凉悲壮的情绪怒不可遏。在情感品读这一环节,我巧妙的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一些思乡、爱国在那一瞬间,达到完美结合。我和孩子们都很投入,都在享受教学的快乐,真希望这一刻 永恒。

最后的环节也很精彩,我让孩子们找诗人对故乡的诉说与誓言的句子,他们找得很认真,读的很深情,这让我吃惊,我想他们此刻已完全投入其中,时间一秒秒流逝,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我拖堂了,这也是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我希望以后的教学中多展现智慧的火花。,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我自己也乐在教中。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11】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初读时它就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

我急于想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于是按照参考书上的建议,我把朗读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一节上课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散读、抽读等各种形式。几遍读下来,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仍然停留在思乡之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节课下来,我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朗读吗?即便是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这时我又重新反思学校的“读、议、讲、练”模式,我是否真正把这种模式的精神吃透了?

因为初四的新课已上完,突然用初一的学生特别不放心,所以这种畏惧使我不敢放手,导致了第一节课的失败,好在我及时地作了补救,我让学生写出了上课的体会,以及对课文还存有的疑问之处。

纸条收上来一看,我不禁汗颜,我简直是扼杀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我整理了四页出来,有很多问题特别有深度,比如他们问: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为什么不叫《誓言》,为什么不叫《故乡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要用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他们又问:“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她”,为什么离开了,思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他们还问,“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是什么意思?“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是什么意思?“草原的儿子”又指谁?“欢笑”怎会被“埋葬”?感情怎么会“泛滥”……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撞击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备课之初,校长让我多学学魏书生,让我敢于放手。其实就是让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却一意孤行,走了许多弯路。

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研读,解决了哪怕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强烈碰撞出来的灿烂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堂课的设计,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有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见解。

“读、议、讲、练”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深入学习、认真反思的机会,我将沿着“读、议、讲、练”这条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七里中学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12】

一、引入情境,营造气氛,感悟时情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运用身边的资源,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而课堂气氛很融洽,也很浓厚。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本单元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三、面临的问题及纠正措施

在课堂上,学生似乎没有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会……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思考了许多,分析了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担心问问题会被同学看不起,没有问问题的意识。

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让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

2、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