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1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篇)。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分苹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上)第40-41页的内容。从教学知识角度来叙述今天的内容是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法本课的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了9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的进一步升入学习。原教材与新教材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分苹果》这课,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投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从游戏开始在从游戏结束。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得数是10的加减法和10减几的减法。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数10的组成生活处处都有数学,通过游戏使学生愉快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小组游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信息。

教学重点: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是本课的重点。任何方式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说教学难点:1、10减几的减法计算是本科的难点。说他是是难点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学前教育加法的力度大,减法的力度小、学生计算减法的基础薄弱。学生年龄小做减法的思维过程难度比加法大。

(一)把问题情境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了贴近学生的材料分苹果吃苹果贴树叶。....把要学的知识与生活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景问题去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身心品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六七岁的儿童好动,好奇心强、兴趣以调动。但他们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薄弱。让学生长时间计算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符号上,必然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全课学生有两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在动,其余时间手、脑、眼、口都在活动。例如分苹果考一考使学生身心多种器官协调并用。把学生真正推向学习的主人翁位置。极大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做到发展。

1、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请轻学习结果。这也是新教材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合做交流,是否有学习兴趣,真诚,不受谎话。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采取同桌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淡化,同时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方式。

3、评价起点不同,学生入学不仅各方面的'能力、态度、习惯和数学知识基础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给学生恰当的评价。

通过学生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分10个苹果,使学生感知10的分解。再通过指名上分,使学生思维规律化、有序化。最后,通过对比观察完成10的分解合成。这些都是在操作中进行,操作中完成。

通过吃苹果、贴绿叶、等游戏,有意引导学生在小小游戏中操作,为学习时间而动起来,例如打靶等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种竞争意识是孩子们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空难挑战的学习习惯。同时小组游戏中,又加强组织和纪律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渐渐变成乐之者,一步步走向乐学大门。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学生拿出10个学具苹果把它分成两堆,学生任意放,看看有几种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一组练习的目的,感知10的分解,活动贴近生活,学生操作一分钟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做事有顺序、有规律。教师板书

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一组与哪一组可以合起来,变多为少,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我设计吃苹果即学习10的加减法,10个苹果吃了几个,还剩几个。怎样算式表示。教师板书减法算式

4、记忆10的加减法,

学完新知识给学生记忆的时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系统的记忆一下很有必要,为后面的整理复习做铺垫,有使知识系统化。

5、 巩固新知识。

两个游戏巩固了10以内的加减法,重点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

板书简明同时又是一图四式的教学埋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www.Zy185.cOM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树林中有两排小树,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他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8+    6=14           8      +6=14            9+6=15

2    4         4     4                    8+6=1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如: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 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高矮》的教学反思

从教学内容来看,进行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所以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紧扣自己的研究主题:“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因此我在课堂中重点是引导他们进行体验、感悟。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教材中原本是用一个生活情景——“两个小朋友扶老奶奶过马路”引出高矮。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如树在台阶上,看似很高,实际不一定比马路上的汽车高,这就有干扰作用。所以我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身高高矮比较引出课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中,我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如,寻找身边高矮的例子,估计、比较两人的身高和几个人的身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踊跃,思维的火花不时在闪现。但是在第一个活动:教师和学生有什么不同中,一有学生指出我们的高矮关系就停止让学生发言,没有让学生更多的发现我们的不同之处,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在活动四的小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按高矮顺序排队的小组活动。小组人员不能排出高矮顺序,有学生主动举手要帮忙解决问题,但是我担心学生无法理解,于是就自己帮他们解决了。设计的四个环节进行的太快了,有点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思考空间。这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关注学生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是经常遇到的,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身高、判断长短和厚薄、寻找最短路径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我去提示学生如何去思考,占据了主导位,没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例如,设计“小蚂蚁回家”是化曲为直的思想。这里我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作用,没有让学生自己想解决的方法,而是我给出方法。其实还有数格子、数小段、数拐弯的多少、想象把路拉直再比较等方法。在这里,本来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但是我却没有做好,这是我以后要注意改正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的《分一分》,从内容上看,没有太大的难处,学生都知道是怎样分的,但最难得就是让他们说出是按什么分的。例题中出示的商店物体的摆放图,学生都清楚每一个架子上摆的是什么,但当问他们这些物品是按什么分类的,学生们就不知道了,我只好告诉他们是按用途进行分类的。

“想想做做”第3题是要求连一连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之后再连一连。由于叶子的个数比较多,连线比较多,为了美观还得要求学生不能将线连到一起去。在课上检查他们连线的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有的学生能够画的又直又美观,而有的学生画的很乱。这道题目在进行分类后,最好将属于同一类的先放在一个盘子里,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画,这样就不会太乱。

“想想做做”第4题,有多种分法,但在他们想不出分法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知道另一种分法了。

这几天教下来,发现要想使学生听你的课,就得先抓住他们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一堂课上不可能都是新鲜的东西,要让学生紧跟着你的步子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时刻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口令要时刻地强调。

越来越发现,小孩笨没有关系,但一定不要有坏习惯,发现有的学生上课的表现实在是差,坐不住也就算了,还有更恶劣的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影响正常的上课,所以对学生不能指望他们会好好听你的教导,有时要放些狠话,做些“狠事”,他们才会记住你的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今天上的是复习课。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我们认为,对于复习课来说主要的任务是:首先,要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盘点,通过盘点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其次,通过复习把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通过复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我们如何做好复习工作呢?

课程标准既是平时授课时的重要依据,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当然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凡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都要有所体现,这样既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又避免了重复简单的机械训练,提高了复习效益。再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制订复习计划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实把握复习的具体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实行,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要能够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在的难点、疑点所在。做到复习有针对性,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有其系统性,因此,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做纵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例如,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整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一步掌握与运用知识是非常有益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乘车》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悟到连枷、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成功之处:

第一,创设具体情境,感受数学意义。创造性地设计乘车上学的一个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分析并解决了问题,从而体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着无穷的乐趣。

第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从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再配合动手算一算、互相交流等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使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但大量单一的练习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注意了练习的适度,并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在活动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当中,没有让学生读算式,这样对以后的教学不是很有利,其次呢在时间上也把握不太好,前面用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最后一个比赛的环节不得不去掉,觉得有点可惜了!

总之,从整节课课堂教学来看,学生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这是最让我觉得欣慰之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小狗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1. 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能力。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出示10个实物苹果,与学生一起分苹果,要求是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列出算式.这部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10的组成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轻松一刻”活动.活动之一:拍手游戏,教师用手指出示数字后,学生用手指回应教师,手指之和是10。活动之二:“找朋友”学生手中拿樱桃卡片,寻找另一位拿樱桃卡片的同学,樱桃数量之和是10。通过“轻松一刻”使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小组合作完成后,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