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作文 >导航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时间:2023-05-11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集锦5篇)。

写作是抒发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的重要手段,作文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认识和成长。作文怎么写的才好?为大家打造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篇1

大明王朝始创于1368年,创始人朱元璋。史称明太祖,洪武大帝。灭亡于1644年,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最后一个继任者崇祯上吊自尽。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最终被满族创立的清朝取代。

一、大明王朝的创立

朱元璋从一个平头百姓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其中有偶然但也有必然。偶然就是元末的残暴统治、欺压百姓、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社会秩序面临重建,所以也注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同乡。后来做了皇帝以后,刘邦是他的学习榜样。朱元璋10岁时,成了一名放牛娃。

为了活命吃饱饭,17岁的朱元璋去皇觉寺当了一名扫地打杂的和尚。原以为在寺庙可以过几天的安稳日子,结果没多久也被寺庙赶出去了。因为在那个天灾人祸和兵荒马乱的年代,寺庙的粮食也不够了。所以,寺庙进行了缩编裁员,便把将朱元璋打发出去乞讨要饭。

正是在流浪乞讨要饭的岁月里,朱元璋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学会了洞察人性,注重结交英雄,坚强果断,有勇有谋,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军事才能。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正式成了一名造反者。

参加起义军后,朱元璋作战非常勇猛,而且人又机智灵活,很快得到主帅郭子兴的赏识,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就是日后的大脚马皇后。朱元璋不断的率军攻城略地,队伍又纪律严明。在郭子兴去世之后,朱元璋就成了这支起义军的最高的统帅。

朱元璋成了起义军统帅以后,非常注重收买人心,并且眼光远、格局大、谋略深,并调用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称帝之前,一直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

1364年,朱元璋迎来了他称帝路上最大的对手陈友谅。4月1日,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与朱元璋的20万大军决战鄱阳湖。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舰准备,朱元璋完全处于劣势。但交战中陈友谅犯了一个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样的巨大错误,把所有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结果被朱元璋采用火攻,打败了陈友谅。

随后继续东征,打败了张士诚。然后北上,把元朝皇帝赶回了蒙古草原。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和征战讨伐,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对事情局势都看得远,遇到大事,当机立断,他善于接受好的建议,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在各种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取天下。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到71岁去世,常常是早起晚睡,每天处理政务之后就是读书,有时政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把当天的书读完。整个明朝最善于学习的,肯定是朱元璋。所以,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开创大明王朝,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二、大明王朝的兴盛

经过连年战火的中华大地,此时已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所以他懂得民间疾苦,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恢复生产,让社会恢复正常的运行秩序。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制订一系列政策用来恢复经济。

第一,移民屯田,开垦荒地。明初因战乱导致很多地方无人居住,大量土地荒芜。朱元璋为了缓解无人之地劳动力紧缺问题,采取了移民政策,将人口多、地少的地方之人迁移到地广人稀之地,来充实人口、增加劳动力。

第二,兴修水利。朱元璋农民出身,知道水利对于农业庄稼的重要性,建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

第三,重视经济作物的增产。朱元璋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出台响应的强制措施,他规定,有五亩到十亩地,必须拿出半亩地种植经济作物,十亩以上加倍种植,田地多的按照一定比例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第四,减免税收。为了鼓励百姓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下令耕地用的田器不得征税,而且在各地报告兴修工程之时要避开秋收农忙之际。对于在农业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吏予以升官奖励。在东南地区的产量之地,虽然粮食产量高,租税也特别高,农民反而负不起租税。对于这样的情况,朱元璋下令减免租税,但凡遇到洪涝灾害、旱灾之时,免收租税,大大降低了百姓负担。

由于大明的创立和皇位经历16年的艰苦奋斗得来的,得来不易,所以朱元璋对江山能不能延续,皇位能不能保住,一直心存焦虑。在统治上,朱元璋建立了独裁制,重新塑造了皇权。

首先,废除丞相制度。由于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容易和皇权产生冲突,威胁皇权。所以,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就这样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任宰相的职务,直接的结果就是:君主独裁。

然后,打击贪官、诛杀功臣。朱元璋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参加起义后他就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果然,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宣布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延续大明江山,为子孙继位铺平道路,还诛杀一大批功臣,像谋士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武将蓝玉、周德兴等。

最后,实行恐怖统治、设立锦衣卫。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也一心禁止别人企图做皇帝,或者对他不公。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

经过明初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加上朱元璋的励精图治,社会生产力不但恢复而且还得到发展。从建国元年到十三年,耕地面积增长了近70倍,税粮收入增长了数倍。

朱棣

到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朱棣手中,大明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明帝国。

因为朱棣是通过4年造反,九死一生才艰难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皇位来之不易,但也得位不正。在古代,皇位的合法性非常重要。所以朱棣急于建立自己的功业来为自己正名,来重新完善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让天下臣民觉得他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朱棣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生产。

在对内统治上,组织编修《永乐大典》,让许多中国文化史上的著作得以保留下来。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创立内阁制度、恢复锦衣卫、创立东厂,这些举措在当时,确实是帮助朱棣稳固了对内统治,但也为后来大明的衰落埋下祸根,特别是恢复锦衣卫和设立东厂,让宦官乱政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在对外方面,首先,朱棣亲征蒙古草原。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先后五次亲征征讨蒙古草原,换来了20年的边疆稳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多次跨过长城、率军亲征漠北的皇帝。

其次,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发生在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然后,和各国建立朝贡关系。大明不仅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关系,还通过郑和和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一些国家建立了朝贡,巅峰时期达到了60个国家,史称“万国来朝”。甚至有一些小国的国君来到大明以后就不走了,终老在大明的国土上。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励精图治下,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国力蒸蒸日上,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真正的大明帝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大明国威。朱元璋和朱棣,文治武功都属一流,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努力付出开创了大明的强盛。

三、大明王朝的衰亡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熵”。指的是一个系统混乱的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的大小。越无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这就是“熵增定律”。

所以,一切有生命物体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熵增”,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大明王朝这个庞大的组织就是如此。

创业阶段,朱元璋带领所有人齐心协力,从混沌和混乱中杀出一条生路,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成长阶段,朱元璋和朱棣励精图治,制订一系列政策,让国家力量不断壮大强盛。这是一个从初步有序到更加有序的过程;

成熟阶段,一些问题就要出来了。开始出现各种党争和内耗,官员之间各自为战,争夺利益。官僚主义风气盛行,人员冗余,内部腐败,组织结构也越来越臃肿,运转效率大大下降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有序回到无序的过程。

大明王朝的衰亡主要总结为以下7个原因:

1、权利交接。封建王朝的皇位世袭,都是皇帝去世儿子继承,这是儒家文化几千年的规定。这也是封建社会最佳的继承制度设计了。

相比草原部落的兄终弟继,大汗去世,弟弟继位。因为游牧民族的大汗统领,一定要能征善战,这样才有威望,统领部落去抢东西。但当继位的弟弟去世以后,同时当过大汗的哥哥和弟弟的儿子,谁来继承大汗,就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内部争夺开始,许多草原部落联盟就这样分裂。

但汉人的父终子继,虽不会出现草原民族的继承问题,但会出现另一个个问题,就是新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就需要大臣辅政。辅政大臣如果别有用心,大权在握,就会出现把控朝政,操控皇帝的局面。

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只有8岁,因宠信宦官王振,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结果兵败被俘。大明国运从此由盛转衰。

明朝倒数第三个皇帝万历继位时,也只有9岁,朝廷的一切权利全都落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中。张居正就是万历背后的皇帝,操控着朝廷的一切事物。但张居正虽然贪腐受贿,以权谋私,但还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为大明王朝做了不少实事。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对其抄家处理,原因就是被张居正压抑太久的万历皇帝,急需要肃清张居正的势力,以便掌握实权,掌控文武百官。

2、宦官干政。朱元璋为了监视百官,设立了锦衣卫,后来由于知道这个组织的弊端和危害,便取消了该组织。但朱棣是造反做了皇帝,更需要监视百官,于是恢复了锦衣卫这个组织。朱棣觉得锦衣卫也不能完全信任,又创立了另一个特务组织,就是由太监组成东厂。

明英宗朱祁镇时的王振就是典型的宦官干政,不懂任何军事,却要指挥军队战争,结果酿出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

但明朝更大的宦官是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15岁继位,可却是一个不理朝政,非常喜欢做木匠的皇帝。于是魏忠贤通过一系列方式的攀爬,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了著名的阉党首领,把持朝政,整个朝野上下几乎都是他的爪牙。结果就是贪腐受贿、残害忠良、鱼肉百姓、买卖官爵等,整个朝堂乌烟瘴,最终使大明王朝国力急剧日下。

3、党派之争。明朝的党派和当今世界国家的党派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纲领、纪律,而更像是一种因为政见、利益、派系相近,甚至因为籍贯,而结合在一起的同气相求。说白了,是帮亲不帮理。

这种党争多数时候起到的,不是现代政治中不同政党相互制衡监督的作用,而更多时候是一种无谓的意气之争,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内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17世纪初期。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的讲学旧址上修复了东林书院,这就是东林党人的起源。

东林党人进入朝堂是在万历后期,很快,到了天启年间,东林党主要的对手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阉党勾结权贵,党同伐异,同时实行矿税等苛捐杂税。天启(木匠皇帝)年间,魏忠贤得势,残酷迫害东林党人,东林书院都被拆了。

到了崇祯皇帝时,魏忠贤的阉党被连根拔起,但党争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崇祯皇帝曾经有一系列机会能够把局面挽回来的,比如:

①李自成曾经想要跟朝廷讲和,讨个大大的封赏就行;

②大明为了避免同时对付皇太极和起义军,准备先同皇太极讲和,然后集中镇压起义军;

③在局势极度危难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议迁都南京,那边有一整套现成的官僚班子,要崇祯别困在北京,必须留得青山在。

所有这些提议,都能给大明王朝续命,但是在党争当中,一个也通不过。因为一定会有另一派的人站出来反对,说出这主意的是卑鄙小人。党争把人的道德心性也败坏掉了,最终一帮人都眼睁睁看着帝国大厦崩塌。

4、皇帝享乐。皇帝是个好职业吗?这要取决于当皇帝的这个人把自己定位为什么样的人。自古以来,但凡有点能力的皇帝,其实日子都不怎么好过。站在权利的顶端,天下一切尽归己有。能力越大,对权力的控制欲就强,这种欲望使得他们事事算计、处处设防,为了将权力攥在手里,他们不得不放弃安逸的生活,从此与辛劳为伴,许多君主大都积劳成疾。

而一个国家要运转,每天需要处理的政务其实非常非常多。在洪武十七年九月的八天里,朱元璋一共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涉及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份文件,处理近四百件事,工作量和强度非常大。

朱元璋自己精力旺盛,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所有政务只能自己一个人扛下来,但他的子孙后代就没有他的这般劳模精神了。到了朱棣手中,完全受不了这个工作量和强度,不得不找到解缙等七个人当助手,成立秘书组——内阁,分担皇帝的工作任务。

朱元璋和朱棣都经过了创业之苦,做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不过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能体会创业之苦,又生在帝王家,于是就开始了享乐主义。

嘉靖皇帝在位45年,经常性的不理朝政,并且是帝王权谋高手,政务都交给内阁和官僚,自己则潜心想着修道成仙,经常吃着重金属制成的“仙丹”。于是就有了大奸臣严嵩的出现,他利用嘉靖皇帝痴迷修道长生不老,就用他的文采对嘉靖皇帝投其所好,大权在握的严嵩开始排除异己,安插亲信,祸乱朝政。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亲政初期时,还是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及时处理政务,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特别是万历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之久,闹到最后,他索性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尽管原有的官僚体系仍在按惯性运转,但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已经失去了活力。

天启皇帝是著名的木匠皇帝,那一手木匠活,玩的是出神入化,估计鲁班降世都不敢说稳赢朱由校。朱由校在位7年,基本上没管过朝政事物,所以朝政大权掌握在大太监魏忠贤手中。魏忠贤时期是明朝太监权力的顶峰,明朝没有哪个太监能有魏忠贤这般权势。天启皇帝这七年,大概是明朝最黑暗的时期,然而朱由校却感受不到一丝黑云压城的危险,他始终躲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研究自己的木匠活,不管外面的东林党和阉党斗得如何惨烈。最终结果就是,交给崇祯皇帝一个烂摊子,让崇祯皇帝当了亡国之君。

5、经济危机。大明的中后期,随着加入了世界贸易,开始实现了银本位,主要的货币结算工具是银子。但当时的中国由于技术落后,白银产量不足,大量白银都依赖于进口。正好在南美,西班牙人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山,并且发明了利用水银提纯的技术使得白银产量大增。

欧洲人在南美搞到了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通过菲律宾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另一条路线布哈拉流入中国,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另外,欧洲人的到来也带动了盛产白银的日本开放对外贸易。在17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从美洲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

然而这么多白银的流入,带来的不光是经济繁荣、国库充盈这样的好事,它也使明帝国的财政和经济越来越依赖境外的白银输入。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明帝国就得不到充足的白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

会危机。明朝的经济看似繁荣,其实相当脆弱。

果然,欧洲由于宗教改革,1618年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足足打了30年,许多贸易通道被中断,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几乎中断。而更加祸不单行的是,在17世纪初,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战国的战乱,建立江户幕府,由于不用打仗了,对进口军需物资的需求下降,日本的对外贸易也缩水了。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也中断了。

由于明代后期大量流入的美洲和日本白银,导致了通货膨胀,快速推高了物价。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入又忽然锐减,这就等于说,物价已经涨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而这个时候你的资金链断了,结果就是迅速通货紧缩,大明王朝出现了经济和财政危机。

6、自然环境。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同时,水旱灾害频发,人口大量死亡,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

据相关学者统计,明代共发生水、旱、虫、震、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3000多次,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而明末的万历至崇祯年间,竟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地震。

崇祯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又精简机构,明朝政府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所以爆发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主的农民起义军。

7、内忧外患。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开始攻打辽宁抚顺,正式对明朝发动战争。此刻开始,大明东北部需要对抗后金,西北部需要镇压农民起义军,腹背受敌,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当朱元璋因为吃饱肚子活命而加入起义军造反,然后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并建立了大明王朝时;

当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能够长久延续,制订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清除了许多障碍,为子孙后代的皇位铺平道路时;

当朱元璋的军队在1368年攻破元朝大都时,肯定想不到在276年后,李自成带兵攻破自己建立的王朝都城北京,自己的后代崇祯上吊自尽,大明王朝灭亡。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这是历史使然,也是自然规律吧。

王朝的兴,都始于创始人的英明贤达、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官僚队伍廉洁自律、行政高效,国家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王朝的亡,都始于执政者荒废朝政、昏庸无能、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纸醉金迷,官僚队伍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腐败不堪,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国力江河日下。

站在现在看过去总是透彻的,站在事后评价总是容易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让自己在人生中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最后用明朝第一才子杨慎来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篇2

学校的阅读课,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在阅读课上,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阅读课上,我读了很多的书,但其中有一部书让我久久难以忘怀。这部书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儿》。我喜欢它,并不是在于它的文笔有多么多么不错,而是由于,这本书实在太特别了。

这本书是一位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人在网上连载的。这本书所述的,是1344年1644年这三百年间的事情。

这本书可以称之为一部人伦,心伦,道德的演义。这部书非常长,足足有七册,但是这部书对于明朝所有人物评价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观点完全不人云亦云,让我感觉作者的确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

比如说在对明英宗的评价上,他的评价让人感到异常深刻。他说,大家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对汉武帝,明太祖等人的功业津津乐道,但是大家却很少想到,在他们伟大功德的背后,是多少在战场上战死的白骨啊!而明英宗虽然功业未成,但是他废除了殉葬这一残酷的规定,又是多么好的一位好人啊!

的确。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没错,这些明君的确都是一些千秋伟人,但是又有谁能想到,在他们功业的背后,又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这个评价太有自己的想法了。这又印证了另一句名言:战争只能使上层人物得到好处。至理名言!

这是第三册的一些内容。第三册主要讲了一些明朝历史上使明朝由盛转衰的事情,期间讲述了明英宗,明宪宗,孝宗,武宗,这四位帝王的故事,假如除掉孝宗,其他三个皇帝,要是按正统史家去看待他们的话,大约可以如此说:英宗极为昏庸,宪宗懦弱无为,武宗更是荒唐到了极点。而作者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描写了这三个帝王的一生。其中如明宪宗,作者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他的一些行为,作者似乎也把皇帝当做平常人来写,描写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感觉整部书中,作者对于他的描写是最让我喜欢的。还有明武宗,作者不仅描写了他的一些比较让后人讨厌的行为,还有他亲自领导的应州之战,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了,成果也比较永久,但是因为本来就不怎么太显眼,加上又被后人故意抹黑了,所以人们在谈及明武宗的时候,对此事一般都不怎么重视,往往几笔带过。而作者却别出心裁的将这件事单独列成了一章,因为那场战争,是明武宗聪明才智的唯一证明。再看看作者对他的评价他只不过是一个想做自己想干的事的人而已了!没错,一句话揭露了他的本质。它就好比今天的叛逆一代!其实,受到他的事件启示,中国古代上所谓的一些昏君,是不是有一些人正是那样?明武宗正是对古代世袭制度的一个讽刺。他又以明英宗的事情说明:好人是绝对当不了好皇帝的!独特,独特的看法。

第一册讲的是洪武大帝建立明朝的事情,我认为此册道出了一些人生真理。读了这册书之后,感觉人生在有的时候真像是一场不知结果的游戏。在做出人生决定之前,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因为人生有的时候正是这样,走上了这条路,就永远不能再回头了。所以说,人在冲动的时候千万不能做出决定。还有看待世界一定不要太单纯。

第二册的主题是团结。从中看出了一个真正有德者的风度。当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几个人被附近一个岛上的岛民误杀。郑和并没有采取野蛮的方法,反而使该岛的国王听到之后更害怕,后来此事圆满解决。宽容待人,是一个有德者必需的准则。后来,郑和圆满的完成了使命。由于这件事,使得很多国家的国王都十分敬佩中国,明朝也因此变得强大。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第四册的内容比较复杂,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这是一个粉饰太平的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其中对于抗倭寇这段过程着重描写。里面有着严嵩如何蜕变为奸臣的描述,从中看出了一个人学坏的容易。还有对于戚继光的描述,从中看出了一个成功人士要成功不仅要有才,还要有人际关系和组织能力。其中描写的一些权术,谋略,让人大饱眼福。

第五册主要讲的是援朝抗日的故事,这个故事显示了作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当时中国在明神宗的统治下,早已经没有了开国时期的朝气,但是在援朝抗日过程中,中国最终打败了日本。这足以说明,坚强等等优秀品质早已经刻进了我们的骨髓中。随即点一下作者对于明神宗的评价。这个人被称作明代第一懒人,有着在位48年33年不上朝的超级罢工记录。作者却对他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个皇帝要是真正不管事,别说当48年皇帝,就是48天恐怕也不可能啊!你说说这48年的大事,他哪一件不知道?他还曾经不上朝还能熟练地操纵大臣,你说这个人厉不厉害?所以,他应该是一个政治老手。这段话说的太对了。他还将万历年间的社会比喻成一个思想解放,百姓自由的社会。他的出发点真的很独特。

第六册主要讲的是魏忠贤的事情。说句题外话,从魏忠贤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太监发展成为明朝丞相的过程中,我感到,有很多像魏忠贤这样的人,没准在某一方面就很强,在社会上就生活的很好。在迫害东林党那一段中,出现了很多彻头彻尾的英雄。例如杨涟,他在浑身受着重伤,肋骨尽碎,脸上爬有虫子的情况下,还没有向阉党屈服,从中看出,某些人的品质真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做到的。这些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万世英名。而书中的另一些人就更令人憎恶,比如说许显纯,我对他已经无话可说,只能说:他根本不是人,只能是阉党的禽兽走狗。

第七册塑造了很多后金的军事天才,而在篇一开头也写了魏忠贤最后被查明,逃亡,自杀,阉党土崩瓦解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歌颂了正义的伟大。暴力取得的成果往往不会太长久的。后来通过皇太极的事例也说明了,实际上那些表面温和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文中最后,明朝灭亡,产生了崇祯这样一位悲剧人物。[读书笔记吧 wWW.dsBj1.COm]

我读这本书,往往不是重视那些史实,而是重视其中的道理。整本书好看,出发点独特,是本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篇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作者当年明月用一百万文字诉说了明朝的建立及灭亡过程,除了历史,还讲了很多关于人性的东西:权利、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但了解了明朝的兴衰起落,也就基本了解了整个封建王朝。因为历史从来没有变化过,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些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作者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另外一个小故事。因为他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关于一介布衣徐宏祖的故事。按史籍说,他从小就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

此外,他极其讨厌考试,长大后,让他去考科举,死都不去。该情节,放在现在,大致相当于抗拒高考。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没有打他,非但没有打他,还告诉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二十岁离家,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

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朋友帮助,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全国十三省,全部走遍。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还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都详细记录下来,鉴于他本人除姓名外,还有个号,叫做霞客。

他所留下的笔记,据说总共有两百多万字,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剩余的部分,大约几十万字,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在这本书里,记载了祖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情况,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翻译成几十国语言,流传世界。

没有资助,没有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但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徐霞客临终前,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篇4

被疫情幽禁在史上最长的寒假里(别问我为啥不出门,原因都知道),在家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有些感想,今天一并在这里写出来,权当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货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笔法不俗,再简单朴素的事情也一样能写的荡气回肠。同时也佩服他的耐心与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自始至终的坚持,已实属不易。正如他所说:写一本书,开始时三十来岁,写完还是三十来岁,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中,虽有太祖的金戈铁马,大漠厮杀;成祖的七下西洋,万国来朝;于谦的坚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挽大明与将倾。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争暗斗,生死一线。夏言打倒张骢,严嵩打倒夏言,徐阶打倒严嵩,高拱上台,张居正坐庄,端的是精彩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人生,而且是一场五味俱全的人生。举个例子,明朝言官权力极大,但有一种人是言官绝不会弹劾的,那就是军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规矩来,你骂他他砍你。军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继光,前线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为何没人能骂动他?究其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明朝倭患严重,你弹劾了戚继光谁来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无眼,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独一无二,自然会有人来请你出山。老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复杂度绝无仅有,六部作为中央机构监管地方;又有监察科监管六部;吏部负责京察;言官负责举报;权力大的人官职通常较小以平衡其权力。但这种复杂的吏治机构带来的却不是效率和相对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强的集权。这证明了一点:越复杂的系统,越有空子可钻。奥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更少的机构就能做到同样的效果,何不减少机构?明末白银危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冗余。到了崇祯帝,下决心精简机构,裁撤人员,拿职级最低的驿卒开刀,没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对活宝。(明思宗这个惨人)古人说大道至简,诚不欺我。

明与上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态度。明朝开国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杀了)。高调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个个被杀,而较低调的耿炳文(只会守城),汤和(早早交出兵权,称病在家)等人却活了下来。这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过于张扬容易被针对,还是低调点好。毕竟古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结合我近一段时间里的成绩起伏,不得不信啊。

万历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几百万辆白银,但三大征征完后却依然国有余财,国力强大,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张居正的治国天赋。万历皇帝(和他妈)还是很会用人的,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谋略,有抱负的五有青年。而且万历对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这是张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万历既然有将大半个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张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会有治理整个明朝的实力。只可惜他比较懒,不然明朝中兴于万历是绝对有可能的。

讲完个例,再讲讲整体。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两类,小人如曹操,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贤人如孔孟,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两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贤人如海瑞,过于偏激,非黑即白;两端均衡,如张居正。随机应变而不两面三刀,朋而不党,勾而不连,近君子时行君子,近小人时亦小人。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此乃国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恶,可厌,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养虎遗患,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就扯到这儿吧,强推大家读一读《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当年明月是个好作家,说不定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史学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篇5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在当年明月的笔下,300年明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即是当年明月的“开头炮”。这本书主要从朱元璋出生写到洪武结束(朱元璋死亡)运用当年明月一句话――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朱元璋的童年是艰苦的,他靠放牛生活;朱元璋青春是悲惨的,他的家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的成年是轰轰烈烈的,他与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这让我们知道,成功者必须历经许多磨难,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威震天下!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圣手书生”,“连中三元”!

读了朱元璋从开始造反到建国统一的轶事,我明白朱元璋成功离不开这几方面:信念、智慧、人才。没有信念,朱元璋只能像父母一样饿死或被杀死;没有智慧,朱元璋就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一鼓作气在许多决死战中取得胜利;没有像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早已被冲锋的猛将张定边杀死,被北元军队击溃了。而我们正要学习朱元璋的信念,相信自己;学习朱元璋的智慧,在为人处事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道理,我期待当年明月写出更多明朝轶事!

作文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