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4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教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前准备教案。教案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来制定,你们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讨论与“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有关的议题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感恩您的支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解答疑惑!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篇1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首先,我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来引入克和千克的教学。我打印了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哪些物品是轻的,哪些是重的。然后,我将这些物品分成两堆,一堆放在一个小袋子里,另一堆放在一个大袋子里。我请学生猜一下,哪个袋子里的物品更重一些。学生们踊跃回答并解释自己的答案。接着,我打开袋子,让学生们亲自称量,用手感受一下。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进一步理解了轻重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克和千克的好奇心。

接下来,我通过实物演示来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我带来了一条称量小鱼的天平,以及一些千克和克的标示。首先,我请学生们将一只小鱼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的指针指向哪里。接着,我加入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们对比观察。通过这样的实物演示,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克和千克的定义,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例如,我带来了一些小糖果,然后把它们随机分成若干组。学生们需要估算每组的重量并写下来,然后再用秤称量,看看谁估算得最准确。这个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估算能力。

另外,我还通过一些绘本和故事来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印象。我选取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描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的场景,例如买水果、称重量等等。我读给学生们听,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其中,通过故事中的例子来认识克和千克的作用。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学生们通过亲自操作、观察、估算和参与故事中的情境,更好地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他们对克和千克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形成的深入理解。同时,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我也促进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通过引发学生兴趣,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和故事阅读等等,学生们充分参与进去,加深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篇3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得是否准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篇4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上,我教授了一个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点。这个课堂让我有了许多反思。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在内容上还是比较全面和生动的。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比如,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水果店的价格列表,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选择购买哪种水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其次,我觉得这节课在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参与。我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亲自体验克和千克的重量。通过触摸和试验,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单位的概念。此外,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馈和互动也不够积极。事实上,通过提问和让学生互相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第三,我觉得这次课堂的巩固和评价环节做得不够充分。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自由练习了几道与克和千克有关的题目,但是没有进行及时的答案讲解和订正。这样的话,很难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下次,我应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通过批改和订正来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我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者课堂竞赛,来检验学生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这节关于克和千克的数学课堂让我有了许多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设计更多实践和应用的环节,同时也会加强巩固和评价的环节,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篇5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3、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准确、朴实、有效。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