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浮生六记读后感

时间:2023-10-18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下面是范文资源网为您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相关内容敬请查看,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更加明白这本书背后所掩藏的现实意义。 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需要用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悟,本文内容愿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

这确实是一本清新的奇书,也不枉被人从冷摊一眼相中,买下手稿,又幸能活字印刷,才保存至今。

六记虽然缺了两大章节,实际只剩下了四记,不过约莫精彩部分,盖已包纳。

陡然开篇就是惊天泣鬼的虐狗情节,聪慧而淑雅的妻子快速圈粉。看到后来方觉,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旧社会的生存方式,没有金融体系,没有政府保障,人民普遍依靠“人际关系”凭运气的方式对人生投保。男主二十来岁时,家境尚好,也没有命途反转的经验,满足于自然野趣,贤妻浓情。等到三十岁后父亲突然辞世,自己又突然被下岗,生活立即陷入风餐露宿,四处靠人接济的巨大窘迫之中。最终,两人不惑之年,娇妻旧病无力医治,在奔波中客死他乡,引无数读者扼腕。

作为一个文人,园艺作画,读书写字,出口成诗都不在话下,其独特的小清新文采也是这本书的巨大看点。然而,面对命运的重大挫折,大部分时候他竟不如妻子的'抉择清醒果断。

不过,或许也不应过多苛责其作为男人的失职:家道中落,人穷志短,上面还有个霸道傲慢的父亲是你永远的边界。满社会都是学文的男孩子,你也无处可走,大家蜂拥竞争过独木桥,你一个江南柔弱书生,就这样被挤下去了,顺带一家人也陪你掉下去了。换做今天,你兴许还有机会做个青春文学作家,开个主播,和娇妻一起捞金,但在那个年代,只不过是一部天天都在上演的人间悲剧。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2)

终于认识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

她清丽素雅,有一种缠绵之态,“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她生而颖慧,能识字,通吟咏,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诗词佳句。

她能持家,娴女红,靠双手十指刺绣织染,赡养母亲,供弟求学,衣食无缺。

她活泼可爱,穿上丈夫的衣服,画粗眉毛,露出鬓角,戴上帽子,女扮男装,拱手阔步去逛庙会。

她聪颖温婉,生活贫困,一块臭豆腐也能吃出至情至性;拮据陋室,也能营造出“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

她洒脱有趣,七月十五闺房饮酒赏月,八月十五沧浪亭秉烛夜游;她能雇馄饨担子为丈夫赏花会温酒,能和男人一样看到美妾品头论足。

这就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娇憨、风趣、宽和、明丽,既懂得吟诗赏月,也可计较柴米油盐,清贫的日子也能过得如诗如画。这样的女子,谁不愿意和她结为夫妻?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都是这样,都是从“那一眼”开始的,然后就有了一切。“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钱钟书和杨绛是这样。“遇见你,就遇见了全世界”,“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王小波和李银河是这样。《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芸也是这样开始的。1775年7月16日,沈复第一次见到陈芸,就满心是她,不能释怀,于是告其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那天,沈复和陈芸缔结了姻缘。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天深夜,沈复晚归,灯残人静。他悄然入室,但见仆女床边打盹,芸尚未就寝,在蜡烛旁,低垂粉颈,看书等他。仆女催促他们早睡,二人赶走仆女,“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后,沈复戏探其怀,怦怦作跳,俯耳相问:“姐姐为何心跳如舂米?”芸回眸相看,莞尔一笑,“只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账,不知东方之既白”。人说,眼眸比身体性感,情深之人,夜夜如新婚。

很多人说,生活太枯燥了,在日复一日平淡中,找不到生活的乐趣。那不是生活乏味,那要看,你和谁在一起。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婚姻道路上,沈复和芸娘平等对待,举案齐眉,不再为无尽物质而索取,只为精神愉悦而存在,他们将柴米油盐过成了风花雪月。

夫妻二人,常聊诗联句。沈复和芸娘二人平日聊诗,芸娘说,她喜欢李诗潇洒落拓与活泼。又说,她的诗歌启蒙是白居易,常念在心不敢忘怀。沈复打趣道:这下巧了,李白、白居易都有“白”字,我的字又是“三白”,你跟“白”真有缘分啊!芸娘眼睛一转,笑了:我跟“白”字有缘,那将来写文章岂不是要白字连篇?

夫妻二人,常珍惜光阴。生生世世,夫妻间常离不开的话题,沈复和芸娘也不离外。沈复曾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娘说:“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是呀,今日最好,别说来日方长。于是,他们特意雕了两方图章,自己的是朱文,芸娘的是白文,都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二人相约,以这枚图章作为往来书信落款的凭证。

夫妻二人,做盆景园林。穷不可怕,茅屋陋室,也能山水丘壑,园林花香。没有花圃园林,夫妻二人,捡回精巧石子,一块一块地垒,也能在小院里垒出一个小假山;没有上好的花瓶,可家里鲜花不断。他们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

懂生活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把日子过得精彩绝伦。真可谓: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心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生活原本琐碎,与其被岁月的疲长所累,失去声响,不如选择有趣的人,发现有趣的事,去过有趣的生活。唯有美好的东西才能抵抗生活中的沮丧和困顿,唯有讲究趣味的生活才能悦纳自己,滋养身心。

且看芸娘如何泡茶?在夏月荷花初开时,芸娘用小纱囊撮少许条状茶叶,置花荷花花心,次日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且看芸娘如何制作腐乳?取当年芝麻扎出的油,加少许白糖,然后把卤瓜捣烂,拌入腐乳,取名双鲜酱,味道极其鲜美。

且看芸娘如何整理陋房?夫妻二人租住乡下老妇人家,芸娘买来白纸,糊上四壁,纸窗竹榻,焕然一新,又在房屋四周,编织篱笆,沿篱笆遍栽菊花。月亮映池,虫鸣四起,夫妻二人,穿着凉鞋,拿着芭蕉扇,就着月光,相对而饮,然后坐在竹榻,听邻居老人讲因果报应事,人间欢乐,莫过如此。

这就是生活,无需多金,只需用心。《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向往的生活,也不过是:建筑宅院,绕屋买来十亩菜园,寻来仆人、老妪,栽植瓜果蔬菜,以供日常家用。君绘画,我刺绣,换得银钱,作为写诗喝酒之需。布衣菜饭,一生欢喜,不用作远游之计。这就是普通人的家常生活,这就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只要真心热爱生活,就不会有时间和物质的局限,生活也能过的惠而不费、趣味盎然。

读罢此书,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活得有意义,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有感受。当一个人对人世百态充满好奇,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能兴致勃勃的过;一蔬一饭的平淡,也能有滋有味的活,这就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在烟火萦绕的日子里,活出诗意,在白天黑夜的底色中,活出多彩;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慢慢来,不慌张,做有趣的事,浪费有趣的时光。

愿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个“芸”。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3)

沈复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众,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两人之情兴者鲜矣。架舟往来于沧浪亭下,联句以遣闷怀,竟至涕泗相拥于怀。且夫妇肆意洒脱,就月光而开樽对酌,微醺而返。芸亦能女扮男妆,于君共品水仙庙之人间况味,亦可托言归宁,与君侍月乘凉,以续沧浪韵事。苏城南园,菜花黄时,苦于对花冷饮,殊无意味。芸于急中生智,雇街头馄饨之担,担炉火茶酒,携砂罐而去,众咸叹服,无不羡之奇想,众皆陶然,大笑而散。芸极具慧心,以帘带栏,萧爽镂因此别生趣致;撮茶叶少于,以纱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韵尤绝。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欢喜。

初读时,不喜沈复,余以为复乃懦弱无能之辈,女子一生,所求极少,不过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惊,免苦,免四下流离,免无枝可依。芸虽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可三白竟至爱妻四下颠沛。再读时,感其爽直不羁,风流蕴藉,极具赤子之心。拟蚊成鹤,使其冲烟飞鸣;出游非专为登高,欲觅偕隐之地耳;兴发之时,则挽袖卷发,攀缘而上,不惧山颠路险;值菊园中,携妻同赏,花好月圆;呼朋引类,载酒泛舟,或歌或啸,大畅胸怀,。遇人间幽雅美景时,定不负良辰,不负清光。如此天真烂漫者,岂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贵。况芸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际,仍以语宽慰公子,曰:”蒙君错爱,百般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真诚烟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有妾姑,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妾死,君亦早归,如无力提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泪两行,涔涔流溢,一灵飘渺。唯有“来世”二字,断续沈耳。余读及此处,心神恍惚,念天地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才情兼备之女子。余年少时,听闻文君夜奔,当垆卖酒,颇爱其勇气;读到易安“赌书泼茶,赛诗传情”之时,拍手称好,世间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无憾;苏子诗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尽无穷悲思。归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令人感怀难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更是寄托真切期望。人间之情,无过于此类。

读此书之际,正值初秋之际,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发悲凉,愁思无处排遣,遂神清恍惚,饮青梅酒少许,“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之字眼触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隐隐作痛。念余年少,岂知情为何物?只知晓世间一切之人,无一非绝对孤独寂寞之一生。况茫茫沧海,诸多可遇不可求,诸多风流。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4)

将离1 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

‘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2 《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但除此之外,我在芸里感觉最深的是她很贤惠,我不喜欢她贤惠。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调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完全暴露了一些知识分子晚年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

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3 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5)

作为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记》记录了清乾嘉年间一位苏州知识分子,平凡而艰难,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记》原稿六卷缺了两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那些浓缩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沈复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沈复,字三白,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时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身无功名,不曾考科举,但受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兴趣使然,沈复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精于盆景和园林艺术,有擅长丹青,一支好笔画的花鸟人物,即施然展于白纸之上,有能融得进笔墨当中,端的是一派大隐隐于市的民间艺术家的资深大佬形象。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与其妻陈芸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见的波折困顿中,如一杯茗茶,细嗅闻醇香,细品知醇厚。感动于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携手共进;伤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亲的家庭隐痛;哀伤于芸年纪轻轻便染重病,两人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不过区区几年便阴阳相隔。

沈复其人,是青衫磊落的书生,亦是舒朗温厚的郎君。他会邀请妻子远处郊游,邀其畅谈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后来路上孤独人。悲伤余后,生活依旧。时间治疗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后平静接受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其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浮生若梦,往事已矣,无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6)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浮生六记》之读后感。于是,立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言精致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 《浮生六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7)

闺房记乐篇,伉俪用情至深、琴瑟和而共鸣。

乾隆年间,一个普通的苏州书生家庭,作者沈复喜玩笔墨、心细重情、追求闲雅情致。妻子陈芸则兰质蕙心,贤良淑德,颇有才情,一番美好姻缘,因而留存于世。成婚前,沈复十三岁便许下“非淑姐不娶”的诺言,芸娘连续几年默默吃斋祈福,只为避免心上人受水痘侵扰。成婚后,在沧浪亭畔的“我取轩”,二人谈诗论赋、赏月对饮、互相调侃、形影不离,以至于短暂分别数月,便觉度日如年。日常生活中,沈复带芸娘男扮女装参加庙会,芸娘怂恿沈复试吃卤瓜、臭腐乳,耳鬓厮磨,打情骂俏。分隔异地时,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印章,鸿雁传书,寄托相思,花式秀恩爱,甚至让人忘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生活落魄寄居别处时,在土山边,看晚霞夕照、联句吟诗,在池塘边,听虫鸣声起,垂钓作乐。

篇中偶有伤今感怀之句,忆往昔二人深情对视约定来生,如今却天各一方,风流云散,读来遗憾涌上心头,感叹天公不作美。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8)

有幸在朋友的介绍下,近期看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却长久世间。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赋多少闲情。有多少繁花似锦,便要有多少承担满眼凋零的勇气。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9)

刘骁月很难遇到一本好书,尤其是他喜欢的一本好书。

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好多时候是硬着头皮读也读不下去。

《浮生六记》是近半年来发现的又一本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细腻、宁静淡然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丝丝真情像山间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让人爱不释手。

六记顾名思义,分为六个篇章,作者从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闲情雅趣、四方游历见闻一直写到人生坎坷、养生悟道。

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第一章闺房记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从两小无猜到洞房花烛再到婚后生活的点滴真情,一篇篇读来,让人感受到无数岁月沉淀后的温柔静谧,也让自己想起曾经拥有过的种种美好,不禁反问己身,这些美好我们也都曾有过,为何一日日过去怨怼多于相爱之情呢?

该书作者沈复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穷人。他留下的一本书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不突出。

在那个时代,谁在乎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即便那是如此的细腻丰富、美好纯粹。

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谁会去关心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穷困者的精神世界呢?正如路遥先生所说,人们宁愿关心一个坏电影演员的吃喝玩乐,也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动荡的内心世界

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温婉娴淑、知书达理,不仅与作者举案齐眉,更是作者的红颜知己,两人品读诗词歌赋、修剪木兰花竹、结伴游历山水、对月虔诚许诺,愿下一世你为男来我为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们身上是那样真切动人,这样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会心向往之吧。

难怪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的理想女人。谁不喜欢这样的女人?

可惜美好的感情总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难,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见容,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家门。

沈复四处当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十四岁的女儿被早早当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被送出去当学徒,芸娘也在颠沛流离中重病离世,仅执手相看泪眼留下来世二字……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人世艰辛,仅靠善良美好是无法活下去的。

人活着,生存永远是第一要务。

要实现理想,首先要有生存的保障。否则,任尔过了渊明节,就会一贫如洗,难以照顾妻儿。采摘菊花和东篱还有什么心情?

有人言书中最后两章非作者原作,我倒读不出差异来,且觉得最后一章大有可取之处。

如关于养生有此建言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

有此三少,神仙可到。

酒宜节饮,忿宜速惩,欲宜力制。

依此三宜,疾病自稀。

还有书中摘录王阳明先生关于读书的一段真言,值得所有读书人士借鉴读书时,知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

任他读书,亦只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我不同意书中关于作者纳妾的说法。芸娘甚至主动为丈夫安排纳妾,她实在不同意。

还有作者外出幕僚时,竟大肆出入烟花柳巷,还大写特写,评论者竟认为这是男儿本色,实在不敢苟同,可能当时人的观念与现在大有不同,此一时彼一时也……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