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一年级数学上册过生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4

一年级数学上册过生日教学反思。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一年级数学上册过生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过生日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过生日教学反思如下:

1. 在教学生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日的庆祝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日的庆祝方式有很多。然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生日歌的内容,并让学生尝试唱生日歌。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复习生日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 在教学生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生日,然后通过讨论找出每个人的生日,并让学生计算每个人出生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在教学生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个人出生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生日贺卡或者画一个生日蛋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4. 在教学生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制作生日蛋糕,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创造性。

5. 在教学生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计算每个人的生日,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生日贺卡或者画一个生日蛋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创新性。

总结起来,在教学生日这一知识点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设计教案需要注重授课思路的清晰和逻辑性,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恭喜您您要找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已经可以提供了,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篇1)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x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习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站在一个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上面

教后随记

这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延伸和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知识不那么厚重,却简单易懂,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篇3)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1.创设长颈鹿安排住宿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大森林里的动物吗大森林里的动物可友好了,瞧!长颈鹿正在为小鸟准备房子呢(电脑出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员得可真仔细,是呀!我们替长颈鹿想一想办法,应该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呢谁能列式呢

三、体验感悟

师:同学们,如果飞来的小鸟不是42只,也不是48只,每间房子里住的小鸟也不是6只,根据乘法口诀,你想补充哪些条件,长颈鹿该准备几栋房子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四、实践应用

出示:学校有24个球分别装在大球筐里,要求每个筐里装的要一样多

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装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反馈,看哪一组同学既对又合理。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两页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用乘法口诀求商)

426=8(间)六八四十八

487=6(栋)。。。。。。6(只)

教后随记《长颈鹿和小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过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意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以童话形式围绕整节课。创设了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做两页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意义

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

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随记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篇5)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正所谓“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作为老师,通过使用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接下来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的最新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1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2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3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编写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后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的问题

就教材而言,显得很枯燥,以前我会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这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多的生活中的与6、7有关的话题。

2、处理好了情景创设的问题

本课开始引出小朋友喜欢的逛商店画面,从学生直接的对图像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字的兴趣,初识6、7的乘法口诀。

3、在本课中体现合作学习

本课在指导学生编写口诀的时候,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编写的口诀并让记录最快的同学整理下来,每个人都很投入,争取以小组第一获胜。在指导学生记忆口诀时,又采用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就是让其他的学生分享别人的思维结果,请学生讨论如果忘记了其中一句口诀你可以有什么办法想出来,再请同学说说哪些口诀好记,哪些口诀不好记,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说明的过程中使其他学生跟着记住了。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要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课是学习6、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6、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有了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将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一些学习方法迁移过来,这堂课上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来,下次教学要深入考虑。

2、这节课的设计运用了很多集体备课中老师的设想,自己创新的地方很少。虽然是善于学习了,但是也要自己尝试改革创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4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

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1.猜谜语。

(1)出示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

(2)每个人都有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一双手有几个手指?三只手呢?四只手呢?5只呢?

2.揭示课题。

1.列式计算。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2)出示两盒福娃。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

2.编制口诀。

思考: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算出了乘法的积,如果要算100个5、1000个5相加……,用加法好算吗?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能又快又对地计算出乘法的积?

学生尝试编制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1)汇报比较,规范表达。

(2)解释交流,深化理解。

①讨论: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3.识记口诀。

根据规律记忆5的乘法口诀(开火车背、指名背、全班背)。

1.熟记口诀。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全班齐背5的乘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5

本节课是掌握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方法,能正确数出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节课中已让学生体会到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归纳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可以用数格的方法数出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也可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用减法求出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节课当中需要改进的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课堂中的无效对话比较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发现班里有几为学生课外知识很丰富,发现程安哲回答问题很有数学味,知道站在数学的角度去回答数学问题,比如说在回答“昨天1:30--4:30这段时间你在做什么时,”有人提出疑问是下午的吗,还是凌晨的?这问题提得很好。这时程安哲举手说“因为一天有24小时,钟面上只表示出12个小时,所以时针一天要走两圈,因此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下午,一种是凌晨,但我觉得下午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凌晨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睡觉,这个问题就没什么意思的。'通过学生他提出疑问,学生自己解答,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在以后的课堂要多创造类似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口诀,根据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回家路上”主题图一幅,抢答卡片,“找新家”的数字卡片。

二、情境导入。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而且还办了一所动物学校呢。瞧,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正在回家的路上呢!

请你仔细地观察图画,从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请同位的同学互相交流,等一下给大家汇报,好吗?开始!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四、提问及解答。

1、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指名提问,并指名回答,及时板书。

3、你还有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写在课堂本上,并解答出来。

小朋友都很爱动脑筋,既能发现问题,还能用乘法解决问题,接下来,我想考考大家的口算,愿意吗?要求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同位的同学说口诀。明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请打开书第23页,你是怎样看这幅图的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请把乘法算式写在书上。

瞧,动物们盖起了两座漂亮的楼房,他们都忙着往新家里搬呢,你能帮他们找到家门吗?

六、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学会2、3、4、5的口诀,你觉得学口诀有用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口诀的例子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7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篇8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我们知道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数学因素。

数学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变得那么鲜活、那么富有生命力。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前准备中,我并没有局限于教案,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眼开发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情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金鱼拼图的情境,从中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金鱼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活泼画面的心理特点,以观察拼图形式呈现信息,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通过应用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学习的过程不是单一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互对口令”的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1、教师在评价的语言上还需再仔细斟酌,力求让评价的语言再灵活一些,更有针对性。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期待更多动态生成的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充盈、鲜活。

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对每个知识点我都是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探索,然后提出问题,最后再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逐个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法对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利的。但是,我想,这种教法是否适合全班的每个同学呢?每个学生的能力是否都能提高呢?为此,我抽出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班级中的一小部分学生还不能掌握。课堂上,他们只是随大流,滥竽充数,根本就没有学会。所以我想,因材施教的方法在课改的今天还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学无止境,要学而不止”。只有学习了,才能提高,我会督促自己,多学、多思、多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在为孩子们着想,切实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篇)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分苹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上)第40-41页的内容。从教学知识角度来叙述今天的内容是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法本课的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了9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的进一步升入学习。原教材与新教材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分苹果》这课,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投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从游戏开始在从游戏结束。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得数是10的加减法和10减几的减法。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数10的组成生活处处都有数学,通过游戏使学生愉快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小组游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信息。

教学重点: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是本课的重点。任何方式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说教学难点:1、10减几的减法计算是本科的难点。说他是是难点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学前教育加法的力度大,减法的力度小、学生计算减法的基础薄弱。学生年龄小做减法的思维过程难度比加法大。

(一)把问题情境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了贴近学生的材料分苹果吃苹果贴树叶。....把要学的知识与生活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景问题去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身心品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六七岁的儿童好动,好奇心强、兴趣以调动。但他们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薄弱。让学生长时间计算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符号上,必然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全课学生有两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在动,其余时间手、脑、眼、口都在活动。例如分苹果考一考使学生身心多种器官协调并用。把学生真正推向学习的主人翁位置。极大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做到发展。

1、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请轻学习结果。这也是新教材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合做交流,是否有学习兴趣,真诚,不受谎话。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采取同桌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淡化,同时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方式。

3、评价起点不同,学生入学不仅各方面的'能力、态度、习惯和数学知识基础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给学生恰当的评价。

通过学生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分10个苹果,使学生感知10的分解。再通过指名上分,使学生思维规律化、有序化。最后,通过对比观察完成10的分解合成。这些都是在操作中进行,操作中完成。

通过吃苹果、贴绿叶、等游戏,有意引导学生在小小游戏中操作,为学习时间而动起来,例如打靶等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种竞争意识是孩子们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空难挑战的学习习惯。同时小组游戏中,又加强组织和纪律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渐渐变成乐之者,一步步走向乐学大门。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学生拿出10个学具苹果把它分成两堆,学生任意放,看看有几种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一组练习的目的,感知10的分解,活动贴近生活,学生操作一分钟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做事有顺序、有规律。教师板书

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一组与哪一组可以合起来,变多为少,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我设计吃苹果即学习10的加减法,10个苹果吃了几个,还剩几个。怎样算式表示。教师板书减法算式

4、记忆10的加减法,

学完新知识给学生记忆的时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系统的记忆一下很有必要,为后面的整理复习做铺垫,有使知识系统化。

5、 巩固新知识。

两个游戏巩固了10以内的加减法,重点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

板书简明同时又是一图四式的教学埋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树林中有两排小树,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他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8+    6=14           8      +6=14            9+6=15

2    4         4     4                    8+6=1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如: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 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高矮》的教学反思

从教学内容来看,进行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所以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紧扣自己的研究主题:“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因此我在课堂中重点是引导他们进行体验、感悟。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教材中原本是用一个生活情景——“两个小朋友扶老奶奶过马路”引出高矮。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如树在台阶上,看似很高,实际不一定比马路上的汽车高,这就有干扰作用。所以我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身高高矮比较引出课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中,我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如,寻找身边高矮的例子,估计、比较两人的身高和几个人的身高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踊跃,思维的火花不时在闪现。但是在第一个活动:教师和学生有什么不同中,一有学生指出我们的高矮关系就停止让学生发言,没有让学生更多的发现我们的不同之处,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在活动四的小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按高矮顺序排队的小组活动。小组人员不能排出高矮顺序,有学生主动举手要帮忙解决问题,但是我担心学生无法理解,于是就自己帮他们解决了。设计的四个环节进行的太快了,有点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思考空间。这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关注学生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是经常遇到的,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身高、判断长短和厚薄、寻找最短路径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我去提示学生如何去思考,占据了主导位,没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例如,设计“小蚂蚁回家”是化曲为直的思想。这里我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作用,没有让学生自己想解决的方法,而是我给出方法。其实还有数格子、数小段、数拐弯的多少、想象把路拉直再比较等方法。在这里,本来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但是我却没有做好,这是我以后要注意改正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的《分一分》,从内容上看,没有太大的难处,学生都知道是怎样分的,但最难得就是让他们说出是按什么分的。例题中出示的商店物体的摆放图,学生都清楚每一个架子上摆的是什么,但当问他们这些物品是按什么分类的,学生们就不知道了,我只好告诉他们是按用途进行分类的。

“想想做做”第3题是要求连一连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之后再连一连。由于叶子的个数比较多,连线比较多,为了美观还得要求学生不能将线连到一起去。在课上检查他们连线的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有的学生能够画的又直又美观,而有的学生画的很乱。这道题目在进行分类后,最好将属于同一类的先放在一个盘子里,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画,这样就不会太乱。

“想想做做”第4题,有多种分法,但在他们想不出分法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知道另一种分法了。

这几天教下来,发现要想使学生听你的课,就得先抓住他们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一堂课上不可能都是新鲜的东西,要让学生紧跟着你的步子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时刻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口令要时刻地强调。

越来越发现,小孩笨没有关系,但一定不要有坏习惯,发现有的学生上课的表现实在是差,坐不住也就算了,还有更恶劣的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影响正常的上课,所以对学生不能指望他们会好好听你的教导,有时要放些狠话,做些“狠事”,他们才会记住你的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今天上的是复习课。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我们认为,对于复习课来说主要的任务是:首先,要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盘点,通过盘点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其次,通过复习把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通过复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我们如何做好复习工作呢?

课程标准既是平时授课时的重要依据,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当然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凡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都要有所体现,这样既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又避免了重复简单的机械训练,提高了复习效益。再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制订复习计划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实把握复习的具体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实行,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要能够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在的难点、疑点所在。做到复习有针对性,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有其系统性,因此,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做纵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例如,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整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一步掌握与运用知识是非常有益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乘车》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悟到连枷、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成功之处:

第一,创设具体情境,感受数学意义。创造性地设计乘车上学的一个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分析并解决了问题,从而体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着无穷的乐趣。

第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从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再配合动手算一算、互相交流等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使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但大量单一的练习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注意了练习的适度,并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在活动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当中,没有让学生读算式,这样对以后的教学不是很有利,其次呢在时间上也把握不太好,前面用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最后一个比赛的环节不得不去掉,觉得有点可惜了!

总之,从整节课课堂教学来看,学生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这是最让我觉得欣慰之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小狗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1. 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能力。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出示10个实物苹果,与学生一起分苹果,要求是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列出算式.这部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10的组成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轻松一刻”活动.活动之一:拍手游戏,教师用手指出示数字后,学生用手指回应教师,手指之和是10。活动之二:“找朋友”学生手中拿樱桃卡片,寻找另一位拿樱桃卡片的同学,樱桃数量之和是10。通过“轻松一刻”使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小组合作完成后,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6篇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6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计算学生觉得没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好用。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够好,特别是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但是口算的正确率却很高。我想: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我们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轻松、快乐地搭、摆积木中,完成对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放在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拼搭、观察、感知,使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在抽象的立体图形前...数花生

《数花生》一课主要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数花生,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数花生的活动,学会用一个一个数、二个二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方法来数100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感觉比较成功的一点是: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还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数一数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学具中的小棒,让孩子们自己说说你想怎样数出100根小棒,明确100的基数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出现有不同的数法后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告诉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并结合课件演示,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数数这一环节以学生按照各种形式数数为主,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一捆就是十,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和一个一个的数,学会数10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操作达到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学到知识和中巩固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的生活,更是寸步难行。刚入学儿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不一定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认数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烈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学“10的认识”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题,数一数,发现有10位小朋友,从而引出“10”这个数。还有像“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0表示没有”,借助米尺体会0还可以表示“从这里开始”,等等。对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帮助很大,学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读数写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上完这节课我感觉挺满意。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我感到用心上好一节课不但学生受益,自己也是快乐的。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不同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例5时,我让学生先复习计数器,说出个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然后让学生自已先拨珠再写数,或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学中,通过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珠边拨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10个十是100,在数器上还可以怎样表示?”请他们表示100,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在整节课中,我要求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楚的回答,对有错误的学生面对面给予指出,及时更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掌握得也非常好。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高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1D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孩子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组织孩子们先观察教学情境图再动手操作摆一摆。让孩子说一说书上的那副图里有几只小鹿、几只小象、几只小鸟、几个小朋友等,再让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动手摆摆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写数这个环节,我对每一个孩子的书写进行把关,亲自指导书写,以致于有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们正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孩子们在一开始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一生都是受益的。

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1、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2、易混知识没有按重点作为区分。认识并区分大于、小于号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却简单地认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所以在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两个符号。在练习时,有好多孩子都混淆了,由于知识掌握不扎实,到了最后,练习也没有按时处理完,结果导致学生虽然认识了两个符号,但仅仅也就是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至于它们到底什么时候用才是正确的,学生无法感知。应该在认识了两个符号之后就进行区分,让孩子们观察俩个符号的异同,说一说记忆方法,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符号的应用。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今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因为儿子今年也上一年级所以知道孩子们在大班基本上都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考虑到孩子们在将来还要学习应用题理解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我把重点放在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上面。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了三个苹果,让孩子们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孩子产生2个和1个苹果,合起来是3个苹果的概念。让孩子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2+1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这里我问孩子3+2是怎样算的,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又追问了几次,孩子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孩子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做练习时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于做一做的地2题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结果有部分孩子没有理解题意,做错了,还有的孩子因为课本使用书夹,将书页中间部分隐藏了起来,看到的鸭梨的数量有误导致做错。由此我认识到低年级培养孩子的审题、书写、思考等能力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上大班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而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一道道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低年级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非常重要,在讲完0的认识之后,我重点让学生观察0的书写。在0书写示范过程中,0是从上线的中间写起,这样书写学生容易把0写尖,0从右上角开始书写可有效避免学生把0写尖。同时,书写反馈时要展示学生的书写,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可直接指出学生写的好的地方,使学生对书写漂亮有个正确的定位,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评价使学生了解怎么把0写漂亮,指出写0的注意点,四个点碰。细致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新知探究。不管是在探究得数是“0”还是一个数与“0”相加减,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理解算理。通过具体的事例,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个别表述,接着同伴间交流算式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地表述,扎实而有效地理解了算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观察算式,发现“0”的加减运算的特性。整堂课,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把握了新知,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5)

《数一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通过一幅美丽的校园图,有红旗、鲜花、树木、楼房、白鸽、老师、学生等不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三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怎么样的数才是合格的数?在数白鸽和树木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数,巡视发现有的孩子是眼睛观察后直接判断,有的孩子这边数数,那边数数,也有的孩子会一个一个数过去。请选择一个一个数过去的孩子上来到投影这里数,下面的孩子感受有序数的过程,感知“有序数和杂乱数完全是不一样的。”

2、怎样才能做到有序?有序的标准是什么,就需要通过孩子的数让大家观察发现,原来数的时候要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才是真的做到有序。而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是一种约定俗成,在之后的学习中比如从前往后也往往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3、如何不重复不遗漏?知道数的顺序,往往还是会数错,怎么办?做记号!比如在数图中有几个男孩时,有的男孩在踢球,有的在玩单杠,并不像树木或白鸽那样成一条直线,而是散落在操场的每一边,这给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从左往右的时候还需要从上往下,纵观全局,往往也会遗漏和重复。因此,在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做记号的重要性。比如数一个勾一个,或者数一个画一个圈或其他符号,整个过程需要老师带着全班一起完成。完成后再感受做记号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感悟通过做记号可以达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效果。

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慢,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是需要有顺序的,需要做记号的。从课堂观察和作业反馈来看,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数的方法,但个别孩子还是会杂乱无章地数,需要在后续学习中继续跟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6)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

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篇课文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学生为主,所以大多学生对我所提的问题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主要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你写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你写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秒。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时间换算的基础。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课件:上面写有“20xx年7 月13日晚上10时08分北京申奥成功”的字样,同时上面还画有一个钟面,指针指在10时08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填一填等,巩固加深了学生对钟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意识。也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培养了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但是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上课有点紧张,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2、教师语言不够简练;

3、对学生的放手不够,一直牵着学生走;

4、练习的设计不够精练。

5、制作课件的能力差,导致不能很好的展示出教学内容亮的一面,需要加强技术上的学习。

6、奖励办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日后要多侧面了解学生的喜好,利用这点来选择奖励办法。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