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杨绛传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汇总。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汇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杨绛传读后感(篇1)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

她的文字像盛开的风絮,每一缕都是一颗种子,撒落心田就能生根发芽,待春去春来,慢慢长大,落下一处阴凉。我便能够在这树荫之下聆听这位睿智老人讲她过去的故事。

她温柔,慈祥,也不失稍有的严厉。她说,有一种爱叫做遇见你就没想过再爱别人,有一种坚守叫娶了你就没想过再娶别的女人。有一种温情叫为至爱的只负责弄乱屋子的爷儿俩“打扫战场”。有一种孤独叫\钱先生和阿圆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有一种母爱叫“写一个女儿给自己”,《我们仨》是女儿的延续。还有一针见血点醒别人的教导叫\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她是杨绛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这样爱的知心恋人,也是这样坚守的贤德妻子;是这样温情家庭的重要组成,也是经历过白发送黑发挚爱相继去的孤独老人;是拥有这样伟大爱的慈祥母亲,又是迷途青年温柔而直接的点津导师。

都说冬天都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倘若春天到了,又何曾少得了冬的寒冷,冬的凋零,冬的冷酷,才能换来春天的温暖,春天的芬芳,春天的多情。

杨绛先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无数个冬天,春天。又伴随着无数个看明白,想透彻,才捕获《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冷静和豁达。才会在弹指一挥间就会跑过的百岁之年仍旧坚持读书,坚持写作。想必我等凡胎肉体的思想基础,是难以参得透彻,看得明白的。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是看书成瘾的“书君子”。她对书读书的看法是“你看了一本书,你就是去这家串门,如果你是站在图书馆书架前随便翻阅,就好像有无数家的大门向你敞开着,邀请你来做客休息。”这个形容实在贴切,不想进屋休息的人,就只有再门外边遛一遛的份了。

他们都是酷爱到这样的“客人”家去串门,这一串就是一辈子,每到一处遇见的图书馆,都是他们最爱的去的地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要使尽全部力气吸饱每本书里面的知识。

想要有杰出的成就,就必然要在这个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可以达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已无从统计,但是他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之的,由此可见一斑。机会从来不会眷顾那些没有准备的头脑尤其真实。

对于意见分歧的处理方式,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可谓是非常明智。他们认为,两个人无论输赢,争吵中难免会说更多伤害对方的话,都会很伤心。这还是他们经历过一次小小原因导致的一次争吵事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后来两个人对这种分歧商量出来一个对策,那就是各持己见,对方不干预,允许各自的答案都存在,各自安好。

夫在前,妻在后,这是杨绛先生说的,也是她的愿望。在钱钟书先生离去之后,这个愿望她实现了。有人找钱先生签名,但因为客观原因,只能由杨绛先生用印章代签,她则是把钱钟书印在前面的位置,然后再签上自己的名字。因为“夫在前,妻在后”嘛。其实,要说声名远播,杨绛先生还在钱钟书先生之前呢。人们对他们各自的介绍,也在“杨绛先生的丈夫”和“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之间转换,但,那有怎样呢,不是吗?

杨绛说自己是钱钟书的尾巴,钱钟书则说在翻译方面,杨绛要比自己做得好,对她是十分崇拜。两个人互敬互爱一辈子,如果是钱钟书先生,他也会做到“妻在前,夫在后”的吧。

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是钱钟书先生曾对杨绛先生说过的。原话是:\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在经历了外族的侵略,践踏的土地上,又经历了内部争斗的洗刷,还经历了难分黑白的“改造”。团聚安宁成了每个人的最大期望,也成了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

这句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也成了他们之间永远相伴最好的见证。自这个承诺许下,就不再离开,直到最后,直到杨绛先生揭开钱老先生盖面白布的那一刻,直到她送他走到的最后一站。

“好好活”,这是他对他的期盼,也是她对他的承诺。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在短时间内先后过去,这种打击力度之大,又何其残酷。这之后,杨绛先生就是一个人了,有人来探访,看见她一个人坐在那里,孤孤单单便不禁哭了,杨绛忙拉过来访者的手,安抚她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让痛苦的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可是,这担子太过沉重啊。

先生也曾说过\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她没有,也是不能,所以后来成了自嬉的“钱办主任”,整理了钱先生的许多手稿,也因为她是最了解钱先生的,才能用钱先生的视角逐一审阅,让这些文字得以最好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因为她答应过他要“好好活”。

杨绛先生的简朴,也像她对爱女的爱一样真实。她将自己所有的稿酬都捐赠给了“好读书”基金,仅靠退休金过活。一次,也是来探访的人看见她穿着一双精致的的鞋子,来人便好奇地向先生询问,先生回答说是阿圆生前穿过的。这是对女儿的深切爱念,这种爱,是最真实的爱,最纯粹爱;如果看成是节俭,这种节俭也是最真实,最纯粹的。

杨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经历了风风雨雨,人生百态之后沉淀下来的睿智老人。抛开她在学术上的种种成就,她是钱钟书先生眼中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也是一位父亲最疼爱最懂事的女儿;还是女儿眼中最慈祥最温暖的母亲;也还是倡导青年多读书的导师。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这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总结,也是对人生最真实的诠释,是先生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不早也不晚,就在这里。

杨绛传读后感(篇2)

一位世纪老人,百年风风雨雨,书香门第才子与名门望族佳人的珠联璧合。教育上,杨绛先生生活于包容宏大,书香缭绕的名门之家,父亲为当时法律厅厅长,带给她熏染的正是书籍,知识,见识,气节,这也决定了她的起点高于常人很多,拿现在的话就是家庭环境很好,加之勤奋聪慧,老师对你的印象自然就好,受重视,受提携的机会就多,能为学校带来荣誉,更多的机会就在你面前,更广阔的天地任你施展,双赢。 

杨绛一生精进勤勉,爱书,嗜书,说她是“书癖”,钱钟书就是“书痴”。那个年代能够留学英法德,翻译巨著,还会俄语,西班牙语,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振华分校校长,一生从未停歇编撰文学著作,重点会多个国家语言,翻译,翻译,翻译家呐!哦,也真是没谁了!文学界的巅峰了。

再有那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另一半,一辈子怎么能没红过脸呢?如果放到现代,放在今天,她们的爱情还是这个样子吗?采访杨绛,让她对现代人的感情婚姻给点建议,她说,我是老人,只能说点老话儿,首先有感情,其次有共同爱好,相互欣赏,共同走在一个世界。是啊,对于一生专攻学问,淡泊名利,粗茶淡饭就好,粗布麻衣也好,只要让我读书就好,这样的双方常人看来有什么乐趣呢,有哪些新鲜呢?但我们做不到也理解不了的那一种世外桃源是他们精神上的交流共鸣,满足享受快乐!其他都不重要。其实这也是人的生活方式了,他们是大家,把学习学问当成了他们最大的爱好,一个爱好到痴迷的人怎么能不精尖呢?在今天那些辞掉工作,举家环游世界的人其实也是可以过一生的。

一个人的坚韧刚毅,百折不挠,带来的力量不容小觑。她用她瘦小的肩膀支撑了一个家,支撑了送走丈夫,女儿的离开,没有一个亲人独自面对世界的后20年,这也只有精神富足,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强者才有勇气面对的啊!

杨绛先生的一生,用现代话说,“我来过”。

杨绛传读后感(篇3)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作文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南墙上。

杨绛传读后感(篇4)

最近,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答者五花八门,却并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去看看那些真正好读书的人的一生,我也许能够找到答案。翻开《杨绛传》,我看到了杨绛先生令人倾佩的一生,看到了杨绛先生好读书的一生。至此,我更加明白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对于读书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杨绛先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后来又遇见了“书痴”钱钟书,变得更加嗜书如命了。他们读遍了古今中外的书籍,读书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后来,杨绛先生又将他们夫妇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基金以帮助更多的读书人。读书和治学成了杨绛一生的命题,读书成就了先生别样的风骨。杨绛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也许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懂得读书的意义。她认为读书是“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在杨绛看来,读书正是学习的极佳方式,是完全自由的求索过程。杨绛先生用一生的读书生活回答了世人关于读书用处的疑惑。

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杨绛先生那样读书,却可以如她一般热爱读书。对于我们而言,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读书的好处很多。

体育锻炼塑造的是人的形体,而读书是锻造灵魂的方式。人生在世有两种成长,第一种是形体的成长变化,第二种就是灵魂的改变和升华。形体的变化受到遗传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不容易改变。灵魂的进步与升华就完全取决于个人后天的修炼。读书正是锻造灵魂的良好方式。臧克家说:“读了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书中,我们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名家或者新锐作者交朋友,谈论人生智慧。当我们阅览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就仿佛是两个灵魂的交流,这种交流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显而易见。在书中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事准则,甚至一举一动都会被改变,被优化。我们读书不应该去怀有功利的目的,读书可以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不要仅仅关注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的物质生活的影响。我们更应当关注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灵魂的升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沟通的能力,美的语言靠读书而习得。杨绛先生当初为了翻译《堂吉诃德》,毅然决定要学习西班牙语。她利用书籍自学了西班牙语,并成功翻译了这部西班牙文小说。读书是一种学习语言的良好方式。一个人的气质不仅体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言语之中。美的语言可以提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果,书读得多了,一个人对于问题的见解和说出的话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书可以改善人的思维,由读书引发的思考助力人生。为什么有的人读的书很多,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见过一些人,读了很多书,能够随意引经据典,讲话不离诗书礼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却并没有领会书里蕴含的大智慧。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这种读书人的格局不够。他们读书的体量很大,可是因为格局太小,终究无法容纳书中真正的智慧,无法将书里的人生哲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一个人的格局之所以小,是因为他思考人生问题不够彻底。这样的人往往喜欢标榜自己书读得多,喜欢摘抄书中的词句去应用。我觉得这样读书是无用的,读书其实不能以阅读量作为考量的标准,而应当以思考量为准绳。一个人读的书有多寡之分,一个人阅读后的思考也有勤懒之别。读书之后,应当勤于思考,思考作者的思想,思考书中的理论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最终转化为自己对于生活的体认。我觉得这是比读书本身更重要的一件事。读书是一种知识的输入,而思考是一种转化能量的输出。要是你真的想靠多读书来改变自己,提升气质,感悟人生,那就千万不要忘记去思考。一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不要去追求读了多少有意义,高评价的书,我们要去探索因读书而产生了多少思考,产生了多少感动。有思考,才值得去读书,否则纵使诗书满腹也难掩人性迂腐。

读书的好处太多,不能一一列举。然而对于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读书有诸多的好处,更是因为我们希望借助读书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杨绛传读后感(篇5)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杨绛传读后感(篇6)

初雪的降临延缓了春天的脚步,直到四月上旬气温才略有回升,青草也才刚刚冒出头。春天来得无声无息,可她的美丽却在漫长的冬天后震撼人心。杨绛先生亦然,她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春天一般的温暖与美丽。淡雅素净,宠辱不惊。像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清淡却充满生机。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杨绛先生的一生,应该是最温暖的橙色,既有黄色的温馨,又有红色的蓬勃。杨绛先生出生时上面已经有寿康、同康、润康三个姐姐。按说,再得一个女儿应该不会受宠,但因为她是父亲逃亡海外,留美归来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家中的姐姐们又不在父母身边。所以杨绛得到了独女的宠爱。

父亲为她起名季康,小名阿季。阿季幼时,天真无邪,糗事频发。偷吃冰淇淋时冻僵小嘴,还依旧吧嗒吧嗒地舔着;出神地盯着穿旗袍、脚蹬高跟鞋的满族人,还不自觉地模仿着人家的走姿。童年的趣事就像杨绛先生一生光影中的星辰,光辉闪烁。阿季就是这样在姐妹的陪伴与父母的关怀中长大,脱离了幼儿时期的懵懂,开始懂得人情世故与家庭温暖。

如果说家庭是子女温暖的港湾,那么父亲杨荫杭便是塔顶的引航灯,是杨绛先生一生的方向。在杨绛先生六岁时,家中曾发生过一场大变故。时任交通部总部长的许世英涉嫌贪污巨款,任京师高等检察长的父亲杨荫杭依法传讯交通部总长,同时搜查证据。杨荫杭扣押了总长一晚。那晚,杨家的电话不断。天亮以后杨荫杭就被停职了。虽然停职时间不长,可杨荫杭对这种官官相护,无视法律的行为失望透顶。再无意做官,于是辞职,举家南归。

父亲一心为公,刚正不阿的态度为杨绛做了表率。父亲的为人处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绛,就像一盏灯一样,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与道理纲常上,为她照亮一条路,使得杨绛自小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说一见钟情是偶然,那么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就是命运之盘旋转的必然。只是在千万人中说了句你好,过去独自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从这句问候开始有了意义。

两人于清华园中初见,晚霞已落,暮色刚起。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开始。当晚,孙令衔会过表兄,来古月堂接杨绛同回燕京。孙令衔的表兄也来了。这位表兄就是钱钟书。古月堂一面,两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匆匆一别后都还挂念着对方。那时钱钟书已经订婚,对象是孙令衔远方姑妈的女儿叶崇范。杨绛也有男朋友叫费孝通,是孙令衔的好友。就在二人遇见后不久,叶崇范便跟别人私奔了,费孝通一厢情愿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爱情是一根心箭,目标明确,不留后路。删掉所有的虚与委蛇,删掉所有的哺糟啜醨,删掉所有的口是心非。

钱钟书写了封信约杨绛见面。他说我没有订婚。她说我没有男朋友。两个书香气浓厚的人开始谈起了书香味的恋爱,梦归清华,牵手百年。

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书籍是作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沉淀,你打开书本的那一刻就像是有位老翁或是老妪坐在火炉旁,对你说,你来了,然后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于是短短几天里,我便读完了杨绛先生百年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这百年多的人生,时间对于她而言不会逝去,她像是一株永远盛开的兰花,不再向四季起誓。

杨绛传读后感(篇7)

《杨绛传》是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央北,原名张强,青年写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见了你:仓央嘉措得今生今世》《当爱已成往事:徐志摩诗传》《春风沉醉得夜晚:电影情爱大记录》《你得悲伤,我懂》。

我从《杨绛传》最开始描写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两情相悦的情节感受到愉悦,随着他们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后来悲惨的遭遇,我不禁发出感叹,为他们的不公感到愤怒。

因钱钟书笨手笨脚不会系鞋带到杨绛生病住院钱却能端上亲手熬炖的美味鸡汤而发出的愉悦笑声。

最终我感情的崩溃是在_中杨绛被剃了阴阳头而爆发,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终于在他们的女儿钱媛病倒离世时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钱钟书相继去世,留下孤独的杨绛……

我一直不停地抽泣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位如此卓越的坚强的伟大的文人,生活得却如一粒尘埃般朴素。顿时感觉在她面前的任何嬉笑和不严谨都是犯罪。

决定重看《我们仨》,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信仰,除了信仰之外最好还能有些情怀。杨绛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是有情怀的。

虽然这个词现今已经被用滥了,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批人代表那个时代的风骨,这种风骨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