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

时间:2023-04-21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11篇。

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解决数学问题教案。一个好老师会在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身为教师要学会为教学内容编写对应的教案。教案是体现备课的一个载体。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

1.学会使用小括号。

2.让学生学会看题目的已知条件,并会提问题。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两步应用题。(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4页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45+38=9625=8736=65+14=37+29=46+26=9218=49+59=

2.体育组有32个篮球,15个足球,一共有多少个球?

3.小军有15本故事书,13本科技书,哪种书多?多多少本?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自由编题,个别汇报)

然后课件出示:操场上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不一会儿有6个同学先走了,后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全班同学读题,然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这一道题有几个已知条件?(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抢答)

师: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求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生:不能

师:那么要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必须先知道什么?

生:走了6个后,还剩下多少人。

师:接着算什么?

生: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这一道题要几步完成?

生:两步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步应用题。

(课件呈现:两步应用题)

(3)第一步要算:走了6个后,还剩下多少人?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抢答列式:226=16(人)

第二步再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抢答列式:16+13=29(人)

(4)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1:第一步先算总共有多少人来看戏。22+13=35(人)

(要让学生理解这时6个同学还没有走掉)

第二步再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356=29(人)

师:说出表示的意义?

生1:22加13表示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再减6表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师:大家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小组讨论回答)

生2:22+136=29(人)

生3:226+13=29(人)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小结:解答两步应用题,我们是怎样分析和解决的呢?

(1)读题后首先弄清楚题目里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2)要分析一下,题目里的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题目只告诉了我们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

(3)经过分析,我们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出了分步列式外,我们还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1题。

1.看图口头编题:操场上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其中有16人参加接力赛,没有参加接力赛的有多少人?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

4.列式计算:22+21=43(人)4316=27(人)

或22+2116

=4316

=27(人)

答:27人没有参加接力赛。

注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评比:这节课同学们觉得哪个组表现的更优秀?

作业

1.课本第6页第二题

2.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学生的良好情感。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多媒体呈现下列习题,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25-8=30+7=6+24=27-9=14+6=20-7=19-9=

2.一辆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课件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写)

课件呈现: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个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然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这一道题有几个已知条件?(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抢答)

师:根据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生1:第一队买后还剩下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

生1:54-8=46(个)

师:那要求还剩下几个?又该怎样列式?

生2:46-22=24(个)

师: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

生3: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个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生: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8+22=30(个)

师:那要求还剩下几个?又该怎样列式?

生4:54-30=24(个)

师:小组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师:要先算8+22,列式时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下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2.小结:解答两步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么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评比:这节课同学们觉得哪个组表现的更优秀

作业:课本第7页第3题、配套练习册

第三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乘加和乘减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例3的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商店里面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面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了35个,还剩多少个?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在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小黑板出示: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

(2)全班读题。然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这一道题有几个已知条件?(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抢答)

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

生:不能

师:那我们要求出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生: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

师:大家想想我们第一步要算什么?

生: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师:根据那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生: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

师:怎样列式?

生:43=12(人)

师:为什么用乘法?

生:因为它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12人在完跷跷板,那么第二步该算什么?

生: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

生:12+7=19(人)

师: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

生:43+7=19(人)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应用题解答完要记得写答案。

板书:43=12(人)或43+7

12+7=19(人)=12+7

=19(人)

答: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19人。

(3)小结:计算这一道应用题时先用乘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再用加法求出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列式计算写出答案。

2.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口头编题。然后请另一名同学解答,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评讲时要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性。(学生列完算式后一定要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作业

课本第十页第1题。

第四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十页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果冻?(1)29-7-15

(2)还剩下多少个果冻?(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个?(3)7+15

2.根据算式补问题。

学校买了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5=35(个)()

38-36=3(个)()

二、练习

教科书第十页第2题。

师:想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还剩下多少个萝卜,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和送了多少个给兔奶奶?

师:那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

生: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

师:接着再求什么?

生:还剩多少个萝卜?

列式:95-15

提问:95表示什么?再减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书第11页第3题。(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师:球队得分分主场和客场两种。

中国队的主场得分是卡塔尔队主场得分的4倍,卡塔尔队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中国队的主场得分是34=12.中国队的客场得分是7分。所以中国队总得分是19分。

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8分。所以阿联酋队的总得分是11分。

乌兹别克斯坦队主场得分是阿联酋主场得分的3倍,阿联酋队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33=9,客场得分是1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总分是10分。

卡塔尔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本队主场得分的2倍,客场得分是32=6.卡塔尔队的总分是9分。

阿曼队主场得分是5分,客场得分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客场得分相同。阿曼队的总分是6分。

作业:课本第11页的第3题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2)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比一比)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玩一玩)出示图:(让学生看图说明题意,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一栋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6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2.4辆车一共要运384箱水果,2次运完这些水果。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多少箱?

1.向学生展示公园的美丽风景图片,并描述游人坐船游湖的乐趣。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3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明题意,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1.①图中给了你什么信息?

(一栋教学楼共有4层)

方法1:4脳5脳6=120(盆)

方法2:4脳(5脳6)=120(盆)

2.①图中给了你什么信息?

(共有2辆车)

方法1:384梅4梅2

方法2:384梅(4脳2)

1.欣赏美丽图片,激发兴趣进人第13题的情境中。并独立收集图中的信息,找出问题。

①7个小朋友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②双人船每小时4元。

③四人船每小时7元。

④我们7人租两条四人船吧。

通过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的设计,让学生效率更高地达到复习巩固效果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观察找到信息条件,发现问题,并有步骤地分析解答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三、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解题过程。

3.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让学生讨论,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4.强调:只要你留心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说说题中给出的信息、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6、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然后组织讨论。

7、说一说你的解答方法。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题。我们再来解决,一个购物时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想一想,怎样判断哪种牙刷更便宜呢?

2.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解决的问题,说一说这节课解决的问题和前两节课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和什么联系?

小结

3.解决问题时要注意:①搜集信息和数量。②分析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

③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立运算的步骤。

2、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问题,在说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

3.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比较7个人租双人船和租四人船的花费发现,7个人租两条四人船是最省钱的。

4.加强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5.了解啄木鸟和青蛙的相关知识,对它们产生爱护之心。

自然进人第11题的情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6.独立完成问题的解决。找出数量关系: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的害虫二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数量一青蛙每天吃的害虫数量。

7.汇报

先算青蛙每天吃多少害虫。

608梅8=76(只),

645一76=569(只)

645一608梅8=569(只)

1.明确题意,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比较单价的方式获得答案。通过常见的情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现本课解决的问题需要用乘法和加法或除法和减法混合运算解决,有别于上两节课的问题,但它们又都是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独立完成本题,使能力进一步提高。

熟悉用乘法和加法或除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了相关

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比较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后,引入大小逆推事件多少的新知识。

课内小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达到牢固掌握。。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四)

1.2.

方法1:4脳5脳6=120(盆)方法1:384梅4梅2=48(箱)

方法2:4脳(5脳6)=120(盆)方法2:384梅(4脳2)=48(箱)

答:一共120盆。答:平均每辆车每次运48箱。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3)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

教材分析:生活实际中,有许多地方与圆有关。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圆的知识。在本册书中安排了这节解决问题。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典型问题。问题一,为圆桌面选择合适的台布。教材首先以文字与实物图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圆桌面直径、三块台布的边长等有关信息。第一块台布使学生明白台布的面积虽然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没有考虑覆盖桌面实际情况。第二块、第三块,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时不能只看计算结果,还要看具体情况。问题二,设计鲜橙汁包装箱。教材首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了一种鲜橙汁包装罐的底面直径、高以及每箱要装24罐等数学信息,提出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要求。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设计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关注学生设计包装箱时思考问题的条理性,鼓励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包装箱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与圆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应用结果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育动态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情预设

一、引入

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家的餐桌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的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板书)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有三种规格的台布选择。

二、新授

1、观察三种桌布,小组讨论那块更合适?出示选桌布的课件

2、根据学生的理由,选择哪块桌布最合适?出示选桌布的课件

3、练习完成练一连的第1题。课件出示

4、设计包装问题

提出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让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据信息和设计要求。出示鲜橙汁的规格

5、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包装箱,并要求画出示意图。

6、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出示方案设计的课件

7、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哪一种最省包装纸?出示课件

三、看书小节

四、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由交流自己家的餐桌开始学习活动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进行选择。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

解决和台布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读题和观察,了解有关数据,为后面设计方案作准备。

给学生体验数学的挑战。

通过交流、展示不同的设计方案,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优选的能力。

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会出现以下意见:

第一块合适,因为它的面积大于桌面的面积。

第二块合适,因为桌面的边长和桌面的直径相符。第一块面积虽然够但是桌布的边长小于直径。

第三块合适,因为桌布要美观。

通过学生的讨论,选择第三块。

1.6+0.2*2=2米

3.14*(2/2)=3.14平方米

3.14*2=6.28米

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

每行6个2行2层

长30厘米、宽10厘米、高26厘米;

每行4个3行2层

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26厘米;

每行6个4行1层

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3厘米;

每行8个3行1层

长40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

每行12个2行1层

长60厘米、宽10厘米、高13厘米;

学生进行计算。从中发现:

每行4个3行2层

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26厘米;这种方案最省包装纸。

解决问题

例:选台布

圆桌面直径120厘米

规格:110*110

120*120

160*160

例:一种鲜橙汁包装罐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3厘米。设计一个包装箱,要求每箱装24瓶。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谈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讨、交流来突破。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口算:

2×7=3×8=8×5=7×4=

5×7=4×8=8×3=5×6=

2、课件出示例3: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支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本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仔细观察图,并说说图意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汇报:如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3、解决问题

想一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汇报:

(1)如第一个问题中知道文具盒的价格是8元,要买3个,要求一共多少钱?3个文具盒就是求3个8元是多少元?。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其余的问题解答写在作业本中。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练习十九第2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要求:认真审题,将+、×看清楚。

2、看图列算式

练习十九第1题。

3、解决问题:买东西

练习十九第3、4、5题。

四、拓展性学习

1、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剩下多少钱?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5)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与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应用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三块不同规格的台布图片。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选台布问题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餐桌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选台布的问题。

师: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机会。

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

板书:圆桌直径120厘米。

师: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台布可供选择。

出示课本第96页三块台布图片。

师:选那块更合适呢?这位朋友想请老师参谋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选台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选台布。

2.让学生观察三块台布,了解三种台布的数据信息。并理解110cm110cm等规格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块台布,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块台布的花边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台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说:

●110cm110cm表示左边正方形台布的边长是110厘米。

●120cm120cm表示中间正方形台布的边长是120厘米。

●160cm160cm表示右边正方形台布的边长是160厘米。

(二)解决问题

1.提出:计算第一块台布和圆桌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的要求,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根据这些式子就知道了台布的边长。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圆桌面和边长110cm台布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认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计算和比较的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桌面面积:3.14602=11304(平方厘米)

第一块台布面积:110110=12100(平方厘米)

因为12100>11304,所以台布的面积大。

2.提出:选择第一块台布是否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合适。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边长110厘米的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的面积。那么,选用这块台布是否合适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意见:

●合适。因为,第一块台布的面积比圆桌面的面积大。

●不合适。虽然第一块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是第一块台布的边长只有11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20厘米,这块台布不能盖住圆桌面,所以不合适。

如果学生出现两种意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3.提出: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看来判断台布是否合适,只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行,还要看台布的边长和圆桌的直径。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第一块台布不合适,那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或你个人的意见?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第二块比较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直径大40厘米,有些浪费。●第二块和第三块台布都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大于圆桌直径,一定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更合适些。因为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面的直径大一些,铺在圆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这样比较美观,台布不易被掀起。师:我的意见是选择第三块台布。因为台布的边长比桌面的直径大一些,台布铺上后,桌子的四周垂下来一部分,既美观,又不容易被掀起来。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8=/10

8= 12.8×10

=128÷8

=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习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解答完,还有一步是什么?(板书: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己看书P54检验正不正确?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 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8)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咱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教师:留一个课下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第二单元的用数学。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用数学内容,教科书上呈现的足一幅公园的大情境图,图中提供了许多资源信息,其中,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6个小朋友是我人,求藏起来几人?还有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玩丢手绢的游戏和16人踢球,来了9人的语言交流场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再计算。我认为这幅主题图设计得非常好,它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场面,画面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1.学习新知阶段: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多次学习过有关用数学的知识,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把主题图中藏起来几人?这个问题去掉了。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主题图制作成课件,采用邀请小客人的形式引出活动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搜集信息,试着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并列出算式。最后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提问等形式讲明:解答问题时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2.巩固练习阶段:这一阶段分三个层次:首先,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教科书上做一做中提供的是一幅信息量大,开放性强的情境图(快乐的小河边)。其中包括15只小鹿,15只小鸟,13条小鱼等信息,而且小鹿有站着不动的,有飞快奔跑的;小鸟有落在树上休息的,有在天空飞翔的;小鱼有集中在一起觅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这一些素材都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和空间。但是我认为这幅情境图中,有的信息处理得不是太好。例如:小鸟中飞走了8只这个信息,出现得太生硬,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这个信息不如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图意自己搜集信息得出,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所以我在处理这幅主题图时,就把飞走了8只这个信息去掉了。只给学生两个信息:有15只小鹿和15只小鸟。这样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进行同学互评、订正。其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都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室内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可以观察小旗(按颜色来分),观察其中两个组的学生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也可以观察听课老师的人数这时才真正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的目的。最后再通过课下作业: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来进一步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课堂总结阶段: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教师随机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9)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篇1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花蝴蝶是白蝴蝶的3倍,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教师:肯定结论的正确性,对说出问题结论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同时用贴图飞来2只花蝴蝶并且提出问题,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的个数是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物园图,要求学生看一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数一数每一种动物各有几只?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个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4个1只,1只)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篇4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10)

小数除法之解决问题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童话似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板书课题:用乘法解决问题)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3、独立解答,然后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脳3=6(根)(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提问、交流,并独立自主地列出算式计算,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三、方法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1、教师边讲述:一天,二、一班的几个小朋友想到少年宫游玩。他们分成了4组,每组2人,约好在少年宫门口集合。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

学生自己列算式,然后一人口答并引导说出是4个2,集体订正。2、他们决定先坐碰碰车,需要4辆,每辆3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呢?

口答算式,集体订正。

3、坐完碰碰车他们又想划船。每只船可以坐3人,那他们至少需要几只船呢?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同位交流并列出算式。

4、他们玩累了,口好渴,决定去买4瓶娃哈哈矿泉水,他们去了2家商店:第一家:每瓶2元第二家:每瓶2元,买4瓶赠1瓶

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哪家的比较合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想法,同时教育学生买东西时要懂得节约,要划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步步深入地巩固、升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练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用较为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及道理上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梳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与此有关的知识奠定基础。

五、课堂检测

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解决问题。

今天森林餐厅来了22只

每张桌子能坐4只,还有5张空桌,它们能坐得下吗?

三:

1、4行小松鼠,每行3只。一共有多少只?

2、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3只拔多少个?

3、请你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