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4-08

[最新]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范文资源网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wwW.zY185.Com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的十位退一,到个位当10的道理。

2、掌握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

教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2-416-9

15-718-9

13-917-8

14-611-6

19-912-6

从2、4、6、8、9数字中挑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

(1)49-726-464-6

64-292-476-9

(2)把算式分成二类

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26-464-6

49-742-9

(3)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

30+(15-8)40+(11-7)

学习例1

1、出图。问: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木块?32减5呢?

2、想一想,怎么办?说一说怎么算。

3、用算式说明退位过程:

32-5=口32-5

20+(12-5)

=20+7

=27

4、提问:2减5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差的十位的数比被减数少1?

5、比较13-8与43-8

1)13-8竖式怎样写?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十位上的1还要写吗?为什么?

2)43-8这道题会算吗?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是3?

3)明确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的数拿出一个作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所以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4)填一填:

43=30+口95=口+15

43-7=口+(13-7)95-8=口+(15-8)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10-3=712-7=5

40-3=3732-7=25

70-3=口62-7=口

90-3=口82-7=口

1)观察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按照第一组题的特点,计算第二组题。

3)总结;观察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因为被个位数不够减减数,再从十位退一,所以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

四、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空:

34-5=20+(14-口)

65-5=50+(口-口)

73-7=口+(口-口)

3、判断差的十位数字是几?

4、口算

5、对比计算

43-943+9

6、笔算:

13-812-514-715-8

43-872-554-765-8

五、总结:退位减法计算法则,个位不够十位找,十位退一当作十。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玩具,让学生猜价格,猜对的给予奖励。

2.53.51.50.5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前面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教师身高,如果用米做单位怎样表示,由此引出小数的产生。

2、认识小数

(1)一位小数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自由回答,这时有的学生已经能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观察思考,这组数字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借机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并得出小数的计数单位。

同桌互相举出一位小数的例子,并说说各表示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考考你

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一位小数?

0.0212.61.00.3

(2)认识两位小数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0份,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结:什么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学生举出两位小数的例子,并说出表示几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怎样表示?这些小数都是几位小数,计数单位是什么?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认识并知道了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后,能自己进行简单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师:如果继续分成10000份,100000份你能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吗?

生自由回答。

3、概括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

课件出示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叫做小数。

三、学生练习

(1)1角用小数表示是()元。

2分用小数表示是()元。

学生在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2)请你帮忙

小明到商店去买学习用品,他带了6角5分钱,到底应该选哪一种呢?

练习本钢笔铅笔

0.85元6.5元0.65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

教后反思: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猜物品价格,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较活跃。本节课中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步步深入,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1、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还可以,但是遇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如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数的产生,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

2、努力提高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对于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应及时捕捉,有效的进行利用。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让两名学生测量黑板长度。(用米作单位)

2、交流测量结果,展开讨论。

3、引导小结:

在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分米呢?

板书:3分米米0.3米

5分米米0.5米

②说说0.3米和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1厘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01米。)

板书:1厘米米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厘米呢?

板书:3厘米米0.03米

5厘米米0.05米

②说说0.03米和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三位小数。(出示学生尺)

(2)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3)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毫米呢?

板书:3毫米米0.003米

5毫米米0.005米

②说说0.003米和0.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象刚才小圆点后面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两位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三、抽象概括:

1、概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2)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分之几?举例说说。

2、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启发讨论)

(1)米里有几个米?米里有几个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2)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3)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都是10,所以这些分数也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小圆点(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四、巩固应用

1、学习例1:

(1)思考并讨论:

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8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交流汇报。

2、P86做一做

3、练习二十(1)

用分数、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填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十(2)(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5、练习二十(3)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113页例4,练习二十六8-12题与13*。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计算器计算。

1234+3649=7208376=1845+365=

1452786=649+9818=70002047=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你是怎么操作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那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新课

1.让学生看例4上面的图和一段话,在计算器上找到小数点键,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教学例4用计算器计算18.7+3.96。

(1)清屏,键入18.7。(注意:有没有显示小数点)

(2)对照表中的按键过程录入。(注意显示器的显示内容)

(3)核对计算结果。

(4)说明: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3.补充例题:用珠算计算25.4+13.58+43.12

(1)让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2)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四、尝试练习

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六的第9题。

(1)让学生说说表的意思?

(2)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9月2日的结存金额?为什么?

(3)以下各栏的结存金额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4)本月合计栏该怎样填?让学生完成本题。

2.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什么?

(2)怎样求海洋的面积?

(3)怎样求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5.1-1.49-1.49

=3.61-1.49

=2.12(亿平方千米)

3.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1)a-34.6+7.2与a-34.6+72中的a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是同一个数)这两个式子中哪些部分是相同的?哪个是不同的?

(2)使计算结果发生变化的是哪个数?

(3)错误的算法与正确的算法相比,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

(4)多算了多少?

72-7.2=64.8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12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体会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归纳能力。

3.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种类的蛋呢?……看来大家见过的蛋还真不少。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蛋的世界》,看看里面有多奇妙,好不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板书:小数的意义)

请同学们先回想一下,对于小数,你已有那些认识?……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

生1:0.2表示把一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十分之二也就是0.2。

师:说得很好,谁再来说一个?

生2:0.5表示十分之五,

生3:0.4表示十分之四。

师:像这样的小数同学们都能说出来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2、0.5、0.4……,并说明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现在老师如果让你把这些小数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你能行吗?

生:能!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这三个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好吗?

生:好!

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画的小数?把你的想法和画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1:先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是十分之五,也就是0.5。

师: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取其中5份就是0.5?

生1:因为其中一份是0.1,5份就是0.5。

师:谁想再来展示一下?

生2: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十分之二,也就是0.2。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小数,看这些小数,它们都是几位小数?

生:一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他们画法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谁来说说这两种画法的共同之处?

生: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份,然后再取其中几份,来表示小数。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课前,老师从几种动物的蛋的质量中也搜集了一些小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写。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根据情境图说出信息)

师:这个小数读作?第二个小数读作?

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正确,谁想再来读一读?谁来说说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读小数时,小数点前面部分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后面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

(2)师:谁来读一读下面这两条信息?这两条信息中有两个小数,谁能到黑板上把这两个小数写出来,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谁来说说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写小数时,小数点前面部分和整数的写法一样,小数点后面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个数。)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1)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这组信息给我们提供了4个小数,像0.25、0.06这样的小数在图上怎样表示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同学们从这两个小数中选择一个小数在这个正方形中表示出来。

谁能到前面来说说你的想法和画法?

学生到前面交流。

师:你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表示其中的( )份,用分数表示是( ),0.25里面有( )个0.01。

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取6份(或25份)就表示0.06(或0.25),一格(份)就是0.01,6份(或25份)就是0.06(或0.25)。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_”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5页(例1至例4)练习十三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性质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回答:(1)0.3里面有()个1/10;0.30里面有()1/100;

(2)1分米=()厘米=()毫米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

0.5米○0.6米0.4米○0.2米

0.21元○0.09元0.5元○0.38元

二、学习新课

1、谈话设疑(出示投影)

师:我们在商店里经常看到商品的标价。比如(指投影)这副手套2.50元(板书:2.50元),这条毛巾的标价是3.00元(板书:3.00元)谁能说说这里的2.50元、3.00元表示什么意思?(生答后师板书:2.50元、3元)

师:那么2.50元与2.5元、3.00元与3元是否一样呢?

(片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小数的性质

2、自学例题

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出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

(1)从书上直尺图可看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如何把这三个单名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学生回答师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3)从左往右观察三个小数,末尾的0有什么变化?

(生述师板书:小数末尾的0添上了一个或2个)

(学生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得出答案)

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自学后提问:

(1)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怎样?(相等)

(2)面积相等说明两个小数的大小怎样?(也相等)

(3)为什么相等?(0.30是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它们大小相等)

(板书:0.30=0.3)

讨论:从上面两个例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发言后,概括归纳出:

(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和有疑难的问题。由其他学生给予帮助解决,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三、强化巩固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一个数化简或改写。

1、尝试应用

学生自学P65例3、例4,并完成例题中的作业,集体讲评订正。

2、独立练习

[做一做](1)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在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

四、深化提高

1、新旧综合

以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用两位小数表示。

4元3角7角2元6分

2、辩析判断

下列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0.8和0.80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一样。()

②3.08和3.80计数单位相同,大小不同。()

③小数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10倍。()

④小数后面的0去掉,小数大小不变。()

3、综合思考

用0、4、0、6四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符合要求的数:

①两个0都不能去掉;②只能去掉一个0;③两个0都能去掉。

五、全课总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延伸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