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4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汇总。

作为教师,一定离不开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一篇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特点呢?这篇网络上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文章非常精彩大家一定要看看,请阅读本文谢谢您!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1】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具体到本单元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圆形。即使是关于最基本的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如两端都要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而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可以转化为在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数学广角的特殊要求,把重点放在在了两端都栽的问题上,让学生通过经历两端都栽的问题掌握研究的方法,指导发现问题的结论,从而为植树问题的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本课我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原则。导入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手发现其中的秘密,认识间隔和棵数之间简单的关系,通过课件介绍生活中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就是植树问题。然后借助图表、线段等方法,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进行小数据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学生借助图表、线段及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全班交流,使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规律特别明显,充分理解了两端都栽的`问题明确棵数=间隔数+1。而后经过各种各样的梯度训练,让学生经历敲钟、电线杆、车站等各种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提升到间隔数、总长、间距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解决上,建立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体系。

本节课中不足的问题有:设计中的重点部分是让学生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交流,总结方法。我在让学生交流的时间上给的不够,学生没有达到充分的内化知识,不能很好的展示其中的关系,在梯度训练中的变式练习就明显感到有的孩子吃力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时间,把话语权交给学生,适时智慧引导,才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有方法,不断拓宽长知识。

本节课我重视了课堂中的设计想把简单做扎实,我觉得只有基础扎实了,才会有更高更远的风景。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原先是奥数知识,是少部分学有余的孩子学习的。而新课程改革后,该内容被选入课本,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学习。这时,我们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呢?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2、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加强训练。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4、这部分虽学得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3】

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17页例1

学习目标:

1、能发现植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两端都栽)。

2、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3、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铺垫导入

一)口算

0.68+0.06= 5.2+0.48= 1-0.73=

3.6+4.8= 0.78-0.28= 20.9-9.7=

100×0.09= 3.8+0.12= 0.01+0.1=

4.9+5.1= 4.7-0.47= 8.7-7.8=

二)游戏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的口算不错,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放松一下,请三个同学到前面来,按上操的形式排成一横队,相邻两位同学之间间隔1米。

师:这一横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解: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现在3名同学站队有几个间隔?

这三名同学也可以当成三个点。老师把这几个同学排队的情况抽象成平面图(师板书平面图),你能看懂吗?这几个点表示什么?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间隔。

师:间隔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与间隔有关的现象,请同学们用你发现的眼睛找一找。

三)引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站队这样与点和间隔有关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互助,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

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读题,标出题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2.“每隔5米栽一棵”这条小路被分了多少个间隔?怎样列式?

3.用画图的方式栽一栽;

4.观察栽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学提纲,根据自学要求,认真思考完成你的自研题,把不明白的问题做好标记。

自研题: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在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2)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3)在全长2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4)在全长3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二)小组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内同学可以相互帮助

师:谁还有疑惑的问题?

师:下面请小组长负责汇总本组成员的研究结果,然后认真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自主展示,质疑解惑: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下你们组的自学的成果?

(根据交流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画线段图自行研究出路的两端都栽时,栽的棵树与间隔个数的关系。这样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规律直接计算解决植树问题。

三、基本练习,突出重点

出示例1.

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过程。

课件出示:

基本练习

1、在一条30米的小路一侧摆花盆(两端都摆),间隔长度是3米,需要多少盆花?

2、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提高练习

1、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多少座路灯?

2、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四、达标检测,了解学情

出示当堂达标题

1.一条公路长900米,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一根电线杆,可栽多少根电线杆?

2.有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6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3. 光明路的一侧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两端也要安装),一共安装了21盏。光明路有多长?

五、反馈评价,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在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一头栽而另一头不栽,有时两头都不需要栽,这两种植树情况我们下节课进一步来研究。

教后反思:

本节课研究的只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上我采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及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和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的植树问题的过程。环节如下: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队为素材,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二、以自研题为载体,实现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为此我设计分别在15米、20米、25米、3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的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独立研究与自己编号对应的一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画图栽栽看,发现一棵一棵种树(两端要栽)关键是要找准间隔数,在经历了从简单事例入手之后,各部分名称的实际意义已经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植树问题(两头要栽)的一般解法也已经得到了归纳。然后用找到的规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绿化带上植树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三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四、通过达标检测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跟踪辅导提供有利的保障。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近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4】

上午我上了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结合自己上课情况和市三小教研员,橡胶所教研员,和本学期邢教研员的评价,做课后反思如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我用学生了解的主席,国家总理植树活动,让学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线段来分析给学生以清楚表示,找出规律。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例题的数学有点大,先找出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乐趣。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拭操作,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关注植树问题爱护环境。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给学出示建公车站,和生活中钟表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改正措施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的点紧张,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谢谢各们老师指导。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化繁为简、植树模型、一一对应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在与南雅小学教研同行中我执教了《植树问题》第一课时内容。现对该课作如下反思:

1、异中求同,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学生在探究完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后,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的手指、教室的灯、桌子的摆放、路灯的安装、站队等问题,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从而构建植树模型。并根据植树模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通过画线段图在“20米、30米、40米的小路上植树的动手操作,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

从学生的展示来看,虽然得出的间隔数,棵数不相同。但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不同中存在共性,即:两端都栽,“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规律。

3、渗透思想,掌握方法,体验价值。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维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联系。通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画到100米很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起,发现规律后再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渗透了化繁为简、数形结合、建模、一一对应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猜想——化繁为简——画图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思考方法和将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等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4、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突出关键。

实际上,少数几个提前学习的学生掩盖了一个事实: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前并不知道“间隔数”,丝毫没有考虑平均分的结果是什么,只是受问题的影响,认为每隔5米栽一棵,算出来一定是栽了20棵树,再加上“一边”“两端”的“搅和”,才出现20棵、21棵、22棵等多种答案。我认为全长、间隔长和间隔数是一种“铁三角”关系,而棵数和间隔数只是“单线联系”。

前者是主体,后者只是在间隔数的基础上,由于两端的种法不同而进行的“微调”。因此,只注重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而忽略前面的主体显然是不妥的。

在这两层关系之间,间隔数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讲清楚为什么“全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间隔数+1”。

5、教学实践,出现问题,找寻原因。

虽然原班教师说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认为:由于本人性格原因和缺乏儿童语言,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理想。教学中,缺乏教学机智,贪多求全,不能见好就收。

如:学生在做倒数第二道巩固题时,离下课时间还有两分钟,我为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将最后一题(拓展题)也让学生完成,导致时间不够。

课后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说:我以为学生在做完倒数第二道巩固题,你就要进行课堂小结的,最后一题(拓展题)不出现该课也很完整。因此,在课堂艺术上我还要向同行多多学习。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6】

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有以下思考: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数字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小的来画一画。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而且,可以在这种与平常不一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每一环节我都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上的非常顺利,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两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7】

《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针对课文的特点灵活指导读书的方式,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在教学片段中,我首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下面画上波浪线,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读,是一种自我消化式的读。此时的读,没有任何思想左右你。这时的读,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一种培养与展现。如:有的学生喜欢的句子是: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他的理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到处翠色欲流,到处都是绿绿的,柔柔的,阳光下,草尖上的露珠还会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有的学生喜欢的句子是“放牧的藏族小伙子,骑在高大的马背上,奔跑着,玩耍着,说笑着。。。。。。他的理由则是:这是一种悠闲的美,自在的美倘若没有人的活力,再美的景色也是形同虚设。这种批注式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弘扬。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8】

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个与环保有关的课题——植树问题。通过这个课题,我既能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又能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文将对这个课题的教学进行详细、具体和生动地反思。

首先,我在准备课前教学材料时,精心编写了一份试卷。试卷包含了一些植树相关的问题,例如“某校50棵树,比例尺为1:1000,树的真实数量是多少?”“一共有3000棵树,比例尺为1:300,树的真实数量是多少?”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有关植树的图片和视频,使他们对植树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向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植树?”和“植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们积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我对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利用实际情境进行讨论和解答。例如,“如果一个村庄有1000个人,每个人种3棵树,这个村庄可以种多少棵树?”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理解了集体行动的力量。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运用比例的概念。我向他们解释了什么是比例,并给予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比例尺”、“人均GDP”等。接着,我给学生们讲解了如何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的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供学生们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植树的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练习册和计算器等,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

另外,我还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讲解了一些与植树相关的数学概念,例如“树的高度”、“树的直径”、“树的年龄”等。通过观察和测量,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这些概念,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比较树木的特征。例如,他们会说:“这棵树比那棵树高一些,但直径却小一些。”这种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在课堂结束时,我进行了一次小结,并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小测验。通过这次测验,我能够了解到学生们对植树问题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这样一来,我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及时进行调整和辅导。

总而言之,通过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索和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十分积极。他们学会了用比例尺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数学概念来观察和测量树木的特征。在课堂上,我不仅教给了学生们数学知识,还引导他们关注环保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这个课题,学生们不仅在数学方面有所收获,还在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会进一步增加,他们也将更加关注和关心环境问题,在未来为保护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