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31

认识教学反思精选。

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认识教学反思精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认识教学反思 篇1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为一年级小弟弟小妹妹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习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有的还做出立体图形),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课标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热情等,灵活使用教材、驾驭教材,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

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学角时,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直角,画直角比画一般的角,难度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有了一定的限制。

画直角的方法比画一般角的方法难度加大啦,这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直角的顶点必须是尖的,直角也有两条边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画成三角形,另外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二是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学生不会旋转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所以我通过黑板上演示和课件上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同时也在比较中得出,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觉得要想让每个同学都学会判断、比较的方法,还得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汪老师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特色:

关注学习方式,释放出“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因此,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例1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但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点学习提示:①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②比怎么读?怎么写?③比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本节课的亮点。

例1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蜂蜜与水体积之间、蜂蜜与蜂蜜水体积之间、水与蜂蜜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独立填写题中的表格,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可贵的是汪老师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

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在交流时的随意和无序,但其中却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再如:让学生分析“一场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3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在交流中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建议: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时,能否先出示表格,让学生充分地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渗透难点,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平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平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平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习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习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教学反思 篇7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我主要突出三方面的教学设计。

1.认识角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观察实物,通过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上找到角,把这些从实物上找到的角移下来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直观认识了物体上的角。接着,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方式,感受角的特征,知道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边是直直的,教师演示画角,提醒同学可以在角里面画一条弧线来表示这个角。再通过学生自学书本84页了解尖尖的地方是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边,从而得出角是由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最后,由学生自己来画一个角,并能正确指出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边。紧接着,完成判断角和在图形上找角的相应练习,巩固对角的认识。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些遗憾的地方是,在教师演示画角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如果改成自己黑板上板演画角,学生对角的组成印象会更深刻些,图形展示要比文字的表述来的更形象直观。形成角的表象是重点知识,如果只是多媒体演示一带而过,学生对角的表象可能体会的也不够。

2.认识角的大小

这里我主要分成三个环节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做角:先由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尝试做一个角,然后,请几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自己做好的角,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位置,加深孩子们对角的组成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才是认识角的大小:这里,我拿了两位同学做好的大小不等的角提问:这两个角一样吗?引发学生去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角是不同的,接着追问: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角不同在哪里,原来是大小不同。从而得出“角是有大小的”这一结论。第三环节是学生活动,通过操作手中做好的活动角,要使角变大一些,你该怎么做?要使角变小一些呢?学生先在下面自己操作,再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边说边展示。学生回答后总结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两条边张开的小,角就小。再通过想想做做3三个钟表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三个角的比较,巩固“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大小有关”的认识。

这里,由于时间的紧张,第二个环节并没有较好地展开,教学上有些仓促。第一个环节做角,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自由创造角。

3.比较角的大小

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先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学生一下子不能马上回答出结果,设置了一个思维障碍。从而,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重叠法。首先由教师介绍重叠法的操作过程,然后同桌两人用这种方法来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操作中掌握重叠法。第二个环节是比较两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同一个角,先提问学生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受三角尺大小的影响,很直接想到大的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大,小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小。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并没有很快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带领他们一起来观察,用重叠法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当操作最后两个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完全重合时,学生表示很惊奇,从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认识教学反思 篇8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学生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会记录整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首先,我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引出本节课课题。之后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学生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他们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学生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学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最后请他们拿出自己制作的钟表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如何用两种方式写整时,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示范加练习的方法,在上课的时候先告诉文字记录法-7时,接下来让他们看一看电子表,告知电子记录法。让学生明确整时有两种记录方式,并且写在黑板上。之后立即用作业单的形式,让学生们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很好。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学生操作为手段,让学生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下课后很多学生告诉我说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备课,每节课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讲好每一节课,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实际上是“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的意义需要,同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颇费脑筋。由于单位“1”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最后借助实物“1个手指”,埋下伏笔,通过对“1个手指可以代表什么”的探讨,来帮助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处理,自我感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在本节课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由于没有面面俱到,该放手的时候我放手,该我讲的时候重点讲,自我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重视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单位。学生表述分数的意义还是比较规范的。但这节课依然没有能够让学生说充分说彻底。

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此次活动共分三课时完成,通过先认识整点、半点,再自制时钟和进行拨钟和记录的游戏比赛活动,大大降低了全班孩子认识时钟的难度。在认一认、做一做、比一、连一连的活动中,小朋友不仅参与度高,兴趣浓烈。而且进一步了解到了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了看整点、半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本次活动中,得到了家长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实物挂钟到自制时钟所需的大量彩色包装纸、广告纸、废旧挂历等,都是家长朋友搜集和提供的,这为我们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家长朋友还借此机会,在家配合我们指导孩子学会看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在班级还行了每天签到记录时间活动,孩子们在我们和家长朋友的指导下,还学会了认识和记录几点几分。相信这对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起步的时间观念会大有好处的。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