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时间:2023-10-19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1)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自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几个方面表现还比较不错。学生也学到了预期想让他们学的东西了。这从课后的测验中可以看出来。

在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方面,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在小组自学中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帮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而且他们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默契,既使不是小组学习只要老师的一个手势,他们就能明白应该去帮助哪位同学。

本节课我认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的教学程序。而且本节课在授课时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的进行,只是根据设计在课将结束时对学生有一个测验,而这个测验没能在课堂中完成,我把这次测验改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同样起到了检测的作用。

本节课只所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得益于本节课的各种教学行为包括活动按排、学生分组的合理性、教学资源运用的合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按排在学生每完成一组练习后的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发挥了学习优秀学生的作用,他们就会把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其余的人。而教学资源主要利益于课前全组老师共同研讨形成的练习题。这些题一组一组,一层一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了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

如果现在再让我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会把第一环节调整到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而在本节课上只是进行检查,这样又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

第二,在总结时,会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几种不同情况(五个面、四个面)的公式给学生总结出来。

第三,会补充一组关于正方体的几种不同情况(五个面、四个面)的表面积题目。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2)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安排这样两道题:

(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本题学生要知道先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宽和高,再求出自己的卧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积,最好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颇深。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在学生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得出三种计算方法: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通过对正方体表面积比较归纳,学生和我一起总结出了文字公式,并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种浅层的认识上,而应该在大量的练习中,让孩子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让孩子们能在知识的认识深度上有一个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让孩子们能自己总结出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并且这种公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更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体会到问题的内在,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不断地学习中自我找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是对于孩子们所学习的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我们固然要做到让孩子们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能找到寻找问题的钥匙,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解决一些问题,更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让他们体会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个面贴的彩纸和这个长方体的这个面的面积相等。

对于孩子们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也即孩子们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时,不知如何找数据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处,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我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让他们弄清,每一个算式求的是哪个面的面积,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于公式的总结不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结果,只有我们在理解问题本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因素,也即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寻个来龙去脉,只有在一种这样的情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走上更宽广的学习之路,那种只是死记硬背的方式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自己和学生,只有让学生理解,教师只有在一种不怕耽误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得到什么。

学习是孩子们的事,紧记这一句,我想,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去学习,而不是我们包办代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的平面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为捐款箱包装外表,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积极实践操作,以动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打算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以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各个面积之各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是如此,但在教学中因为担心把学生一放开就收不拢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由教师统一指引下进行学习,使“以动激思”变成了“以师为主”。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探究性目标: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直尺、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若干组、剪刀、透明胶、卷尺、竹竿等。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矛盾,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的内在结构以及活动之间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活动,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第三、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有利于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第四、探究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上与儿童贴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

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3、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长、宽、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再黑板上)

简析: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习数学成了一种乐趣,从而唤起了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师: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拿着手中展开的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总共有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形)

师:展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相等的面?

生:每个面是正方形的,有6个相等的面。

师:(指着两个展开的图形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简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也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

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们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们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你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简析: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长方体纸盒,通过讨论、测量、计算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合作和探求知识的意识。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主动经历表面积的计算过程,感受到了表面积的意义,而且也使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药盒,问: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只列出算式不计算。

2、生独立计算。

3、师:通过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只要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简析:此环节是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药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要加工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2、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5个面)告诉学生它的棱长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只说算式)

3、师:假如我们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个组最先计算出结果。(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组,在实际测量中遇到困难可与本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简析: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本节课所设计的练习题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物品,灵活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智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了数学的本来面目。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简析:归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相得益彰。

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这个案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我们深刻体会到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包办代替,努力创设情景,提供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受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立了自信心,激发了求知欲,获得了成功得体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上完本课以后总结出本课的下列特点:

1、教学层次清晰。不论是复习,还是练习,都由易到难,逐步递进。而练习的设计也是注意坡度,层层深入。

2、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同时,能提前渗透表面积的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孕伏。

3、练习设计特色鲜明。例如,在计算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通风管的侧面积时,不满足于先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求出长方体通风管侧面积的方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展开成长方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出通风管的侧面积。加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存在的问题是练习设计的综合性不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可以综合考虑底面积、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联系,设计练习题应融汇旧知与新知,形成知识体系。也需要通过改变题目中长、宽、高的单位名称,以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先统一单位名称,再列式计算。总之,一道题目的设计要同时兼顾多个知识点,使每道题目的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上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有遗憾也有欣慰,遗憾的是在引导新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受去摸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教师叙述不周,把“表面”说成“面”,再加上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学生在汇报时,有说摸到棱的、顶点的、长、宽、高的,就是不重点受六个面的,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按顺序摸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并标出来,再展开观察长方体展开平面图,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6个面及相对的两个的面积相等,从而引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本节课上完后,我不断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还是觉得有以下几点不妥:首先教师在设计上有问题,在此环节中不设计让学生去摸长方体的每个面,因为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已经通过摸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此处再去摸一方面与整个环节衔接不当;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浪费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时间,造成这一环节每一步比较生硬,学生纯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协调。另一方面是展开教师或学生无法用实物展示的东西。而本节课长方体、正方体,学生手中都有,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

本节课出现上述问题使我发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前提,了解他们的认知需要,了解他们的认知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各个环节时间,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课堂练习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要注意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别人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不和谐,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尽管这样安排,但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不是“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不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更不是“为什么求长方体表面积”,而是“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哪一个”。因为,如果学生弄不清楚这一点,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弄懂了这一点,后面的求表面积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后,让学生自主标出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求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每个面的长和宽分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并记录在纸上。经过小组的合作,对于这一点学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学生汇报之后,再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并要求,看谁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不一会就研究出了各种解法:一个面一个面的加;用前(后)面面积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积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积乘二;上(下)面面积加前(后)面面积加左(右)面面积的和乘二。还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积乘四加上左面面积乘二。虽然还有的方法没想到,但是这些方法我觉得已经足矣。

实践表明,我这样是正确的,我班学生对表面积这一块理解掌握比较好,即使是后三分之一学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觉得,每一节数学课,抓住难点,抓住重点,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观念不强,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自主探究等方式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考虑到班级学生较多,所以活动主要以小组进行。思路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一条线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如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但是有的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另外在让学生做当堂检测第三关时,我发现有学生做错了,只是把错题通过投影仪呈现了出来,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结合原题给学生好好评讲,这一点比较遗憾。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仍是我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还可以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立体图形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动手操作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知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上,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和。在第一节的知识经验上,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六个面可以分成三对,每对的两个面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学生们除了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外,还得出了特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即有一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接下来,独立思考并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发言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经过多位同学叙述,归纳出要点和规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认识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结合学生家作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把练习二第1、2两题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要求学生搞清楚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根据面积的大小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面面积相等;也可以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两组,把面积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为一组,后面、右面和下面作为另一组。

课堂上我把练习二第1题作重点交流,指名学生上来指出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时到底是看哪两条棱的长度。然后抛出例题解答“做纸盒要用多少硬纸板”,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来自于填表题,有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图形就不会思考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很多问题,虽说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有些繁琐,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细致一点,计算结果的错误完全可以大大减少。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4)

一、一个游泳池,长二五米,宽一零米,深一.六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要是瓷砖的边长是一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

二、要做一个长七分米,宽四分米,高五分米的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学生在高年级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后,对标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都能够熟练掌握,但是对现实生活中触及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就不能正确进行计算,比如以下几道题:

三、一间课堂长八米、宽六米,高三米,现在要用涂料粉刷它的四壁和顶棚。要是扣除门、窗和黑板二四平方米,求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大?要是每平方米用涂料零.一五千克,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这几道要正确计算不但要掌握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计算时要能够正确判断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刚开端教学时学生呈现了错误就给学生阐发、改正,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又发生了错误。后来经过认真阐发、寻找缘故原由,发现学生不能够正确进行表面积的计算是对长方体的认识掌握不扎实,没有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缺乏对物体的空间想象力。

随着新课程的学习,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完好长方体表面积之后办理了这一类问题错误明显减少了。

(一)让学生拿出自已做的长方体模型,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如何计算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面积,随后变换长方体模型放置方向进行练习。

(二)脱离长方体模型,一名同学口述长方体放置方法,其它学生想象判断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如何计算。

(三)针对长方体实例或者详细放置好的长方体模型,比如长八厘米、宽六厘米、高五厘米的长方体,八×六求的哪一个面的面积?……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正确的把长方体图形和详细实物能够联系起来,能够凭据实物想象出基本图形,而且能够凭据想象把立体图形剖析成简单的平面图形,这现实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办理上面三道现实问题,就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评测。学生空间观念是否正确,通过在现实操作、在办理现实问题中进行检验,随时发现问题、改正毛病,逐步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一个问题的办理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气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问题:“用八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现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要留给学生充实的思考时间,这样才气充实激发学生的头脑。常常我们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知识的结果,用简单的方法,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此岸,用牺牲学生的头脑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想,要是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教师给于“启发”、“点拨”,学生知道了:“噢!原来是这样。”还谈得上学生的头脑得到了什么发展吗?学生头脑的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头脑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办理,他们的头脑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劳绩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头脑的东西却未几这一大遗憾吗?

当我把问题:“用八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现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所预料的学生无法办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八厘米、宽一厘米、高一厘米,长四厘米、宽二厘米、高一厘米,长二厘米、宽二厘米、高二厘米,另有的学生画出草图。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确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气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5)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研究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间巡视)

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ah+bh)

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

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

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四、基本反馈练习

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10cm,宽为7cm,高为3cm,

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

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

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

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a、生试做

b、交流思路

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小组内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c、生计算

3、谈收获或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拉回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因为这正是教学艺术的来源。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6)

一、利用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知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学生对知识的探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好复习工作,同时提出新问题——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合并起来又是什么样的面积呢?要求这个面积又怎样求呢?你能求这个面积吗?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实物,然后教师也拿同样的长方体教具进行教学。在没有展开长方体的表面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手点出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面,并说出这六个面各自的长和宽,然后启发学生想:要求它的表面积,这六个面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个面?各组的长和宽又是长方体相对应的长、宽、高的哪个长度?接着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一人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前、左,每组有2个面,各自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长和高、宽和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把上面加前面再加左面的和乘以2,用长方体的长、宽、高表示就是:(长×宽+长×高+宽×高)×2,这时,要强化学生记住,长×高、长×宽、宽×高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有利于下面教学求长方体的四个面或五个面的面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以后,教师就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根据实际,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公式。

在学生掌握了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实物,如粉刷一截明水渠、教室、烟囱等。要求它们的表面积,又怎样求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一截明水渠的立体图”,指导学生观察教室和烟囱,它们要粉刷的是哪几个面?要求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求几个面的面积,要求这几个面的面积与上面所学的求六个面的面积的公式有哪些变化?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求长方体三、四、五个面的表面积的公式。

我记得新课程标准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在教学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做到引导让学生自主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7)

“综合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处处碰到数学的存在,处处遇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学习了本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计算灯箱上张贴的海报的面积、超市里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纸才能张贴完整,那么在准备海报和彩纸时就可以先计算,再准备。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可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总是那么不能放手,总是那么不由自主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教师不得不放手,否则,就不成其为综合实践活动了。本节课中,从学习内容的收集——学习内容的分类——探究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规律的总结,无不是学生们自己实践、探索、交流的结果。整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求火柴盒、烟囱、正方体立柱等的表面积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东西,比在教室里想象更直接、更真实、更易于灵活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本节课中在计算衣柜的的表面积时,学生一句“摆放位置不同,表面积的求法肯定不一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出了表面积是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四个面等不同情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我让学生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机会,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物体,丰富了学生脑中的表象,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又让学生拿着手中的长方体指出长方体六个面中哪些面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再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在这节课中正是因为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许多教育家都非常欣赏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不由得想起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再加上问题的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内容,我们应该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由学生来解答,而是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手中的材料,指一指、说一说,使他们能在良好的操作气氛中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让他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再通过交流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面临问题,并自觉、主动、积极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面临认知冲突,并产生积极的探究倾向。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节课中当学生互相交流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没有适时地把学生拉回来,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和提升。这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所以我以后会不断地历练自己。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9)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10)

今天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大顺畅,除了课堂上魏博宇、毕峻伟同学因理解出现偏差,交流纠正浪费时间外,我认为教师的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1、复习导入内容可以再精炼一点。没必要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面、棱的方面挨个去比较,去订正,直接设计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形式也没必要挨个抽学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组代表回答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抓住了重点。第二个练习题的设计可以直接让学生说出面积即可,其他学生判断,因为是复习内容,没必要像新课一样都是重点去分析。

2、重点的内容重点突破。长方体的表面积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在之前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和展开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直接让学生借助实物或者展开图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让学生理清弄顺长方体展开面的长和宽和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将小组合作“议一议”的内容作为重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占用的时间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间。

二、牢记数学课的“三必讲、三不讲”。比如这节课上“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后,没必要定义读三遍,然后又抽取了10个同学依次回答问题。包括温故知新里的练习内容,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或者知错能改,没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讲解。

三、数学课应该精讲多练。而本节课学生说的多,而且环节过于罗嗦,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练习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师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带五年级数学,对教材内容以及重难点内容抓不准、吃不透,设计上不敢求新颖只求能正确的教学下来就好,针对以上不足,我以后一定要勤学习,勤请教,争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