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追梦山里娃观后感

时间:2023-05-21

追梦山里娃观后感集锦4篇。

如何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在作品名的观后感里呢?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影便是其中之一,这次观看作品都会让心中有颇多感触想要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不妨静下心来撰写一份自己的观后感,这份特别的“追梦山里娃观后感”一定能够激起您的兴趣,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追梦山里娃观后感 篇1

《山里娃》讲述了来自大山深处的一群农家孩子,怀揣着艺术的梦想,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改变命运的故事。看台上精湛的艺术表现,你很难想象,这完全是一台真正的山里娃演出的《山里娃》,所有演员无一不是从吕梁山深处走出来的土孩子,舞台上表现的情感竟是如此质朴、真挚。这群演出《山里娃》的山里娃,他们的经历、梦想、成就,是这台歌舞剧最好的注脚。

这群山里娃,昨天也许还只是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日子,在贫穷的山脊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每天翻越十里山地背一桶水,或者跟随做吹鼓手的父亲在红白喜事间走乡串寨,或者守着酗酒父亲烂醉如泥的身体无助地抽泣……中国大地巨变的劲风吹进了大山,山里娃被卷进了时代大潮,从来不敢想象的'梦想,也在一个个山里娃的心中播下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命运的跨度实在太大。第一次送走来县城辅导他们的艺术老师,他们连挥手告别都不会,只会追着车尾的扬尘跑;初次到省城,他们把废弃的养猪场改造成居所,拆掉猪栏当床铺;他们练完功吃的是土豆烧白菜,排完练吃的是白菜烧土豆,仍然吃得津津有味、欢天喜地;他们有过困境,有过哆嗦,却没有退缩,终于一路走到国家大剧院,实现着他们的中国梦。

总导演穆青、艺术总监龚小奇的主创团队关注和支持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的创作活动已达15年之久,几乎就是该团艺术成长过程的伴随者和守护者,他们被山里娃的艺术精神深深感动,他们让整个歌舞剧在文学构想、艺术表现、导演手法、总体把握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这群山里娃是独特的,他们是在时代大潮感应下从吕梁山里走出,力图自主改变命运的山里娃,他们是以艺术追梦方式来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山里娃。但是,放到当下中国的大变革中来观照,“山里娃”也是一个符号,它真正的所指,是当下波澜壮阔的大变革中那些从乡村田野走进城市、从农耕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在目前的歌舞剧舞台上,直面当下变革中的人生,直指当代如此典型的人物命运的作品还较少,《山里娃》因此更显出宝贵的意义。

追梦山里娃观后感 篇2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我没见过大世面, 也没有聪明的大脑,但我拥有一个值得追求的中国梦。

小时候,老师都会问我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那时候,不知道梦是风雨中的阳光,也不知道梦想是寒雪中的温暖,只是觉的长大后要像老师一样,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大山里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从而更有意义的活着。这颗梦的种子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安家落户了。

随着岁月的沉积,我一天天长大,在求学路上,我不忘儿时的梦想,它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非常羡慕教师这个职业,它是那么的神圣,那么受人尊敬。有的人认为老师清贫,可我认为老师非常富有。我曾经无数次幻想,我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下面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齐刷刷开着我,我会感到非常幸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会收到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贺卡,上面有我的学生写的最真诚最美的祝福,我觉得我非常富有。

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困难和挫折,但都阻挡不了我前进的.步伐,哪怕前方是沟沟坎坎,哪怕前方是荆棘密布我也会努力前行,我明白,只有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才能实现我的梦想,梦想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梦想使我更加自信坚强。我努力学习,我做到笨鸟先飞;我端正态度,不懂就问。为了梦想的崇高和尊严,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完。

以后,我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穿着简单得体的工作服,自信满满的站在三尺讲台上,生动流利的英语让学生听得是如痴如醉,他们时而托腮凝思,时而举手发言,时而积极讨论,我成了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过的快乐、充实,幸福无比。

这就是我这个山里娃的中国梦,它是这样渺小,也是这样的真诚,呜呼!少年追梦则国之梦耶!

追梦山里娃观后感 篇3

《追梦的山里娃》 该影片讲述了贵州山区的孩子热爱足球,克服没有足球、没有场地、没有教练、女生瞧不起、家长反对等各种困难,梦想着组建一支真正的球队,到城里参加一场正规的足球比赛的故事……

秋天,场坝上堆满村里的麦秆,不能再踢球。他们四处密谋转移游击练球,在规则外琢磨花花点子,寻求制胜法宝,居然把邻村民房上的东西踢翻,逃跑时袁建的脚严重崴伤,邻村的男孩追来差点打架,古松赶到,事件才得以平息。因袁筑学习成绩差老师家访,踢球的秘密泄露,妈妈只许哥哥而不许弟弟踢球。袁筑是主力射手,队员们都十分着急,全仗古松登门说情,袁筑才得以重回球队踢球。原来鄙视足球队的韦万芸她们更加羡慕这支足球队,她们和袁筑搞好关系,并在他的帮助下,征得教练和队长同意,才加入了足球队。他们想在场坝上安装上球门,为讨好村长特意到村长家帮忙干活,但村长对他们的请求不屑一顾。 古松他们勘探队接通知突然转换工作地点,送别时山娃们把一封写给球星郝海东的'信交给古松转交。被孩子们感动的董兰芝买了两双球鞋送给袁建和袁筑。

不久,郝海东来电话邀请“山娃足球队”到省城参加“校园杯”儿童足球赛。比赛中,这支男女混编的山娃足球队的表现引来满场喝彩。赛后,韦万芸、袁建、袁筑被市足球学校女队和男队教练选中……zy185.COM

追梦山里娃观后感 篇4

下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三楼多功能教室观看了电影:《追梦的山里娃》。

电影内容是这样的:山里有了有线电视,使袁建迷恋上了足球,他们练习比赛到天黑竟还打着手电筒继续踢,袁建、袁筑的妈妈听村里的女孩韦万芸一说,就到田坝狠狠地揍了弟弟袁筑一顿,没揍哥哥袁建,她把足球没收了。袁筑格外想不通,他去为难韦万芸她们,双方较量长跑,袁筑败了。弟弟受哥哥带动,兄弟俩发誓要组建一支真正的足球队去参加正规的比赛,去看他们心中的偶像大球星。可是要建球队没有球,勘探队的古松主动借给他们一个足球。他们相约到山子村的场坝练球,还特别要求保守秘密。山娃们为改善装备,千方百计买球衣,还印上了号码。足球队的装束引得女孩们特别羡慕,足球队约田径队比足球,胜了田径队,总算出了心中的一口气。场坝上堆了村里的麦秆不能再踢球。韦万芸和袁筑搞好了关系,征得队长的同意后加入了足球队。古松他们接到通知转换工作地点,送别时,山娃们把一封写给球星郝海东的信交给古松转交。不久,村长给足球队带来了两个好消息:第一,郝海东给村里汇了三千元,村里打算建球门。第二,足球队可以参加校园杯儿童足球赛。他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春天的花,娇艳动人,梦想是含苞欲放的渴望,夏天的树枝叶婆娑,梦想是生机勃勃的向往。金黄的稻子低垂着头,梦想是沉甸甸的等待,严冬的雪漫天飞舞,梦想是晶莹的遐思和畅想。

梦想是一面旗帜,他一直飘扬在你心灵深处,指着你向前的方向。你感受到了吗?

青春有梦就去追,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虽然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也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时刻有梦想在心中,也时刻在努力着.

有梦想就有奇迹,用我们的中国梦来编册我们的辉煌梦!

延伸阅读

穆然观后感集锦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穆然观后感集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穆然观后感 篇1

今天,我完成了计划的作业之后,爸爸从网上搜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少女穆然》,是根据一位普通女中学生张穆然对抗病魔的故事改编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张穆然的小女孩,在8岁时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在她15岁那年,当张穆然拿到中考成绩单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她当时伤心欲绝。但她最终没有被病魔吓倒,她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一次次的为她妈妈能回北京努力着。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希望能与自己崇拜的主持人崔永元一起主持节目,崔永元得知这一消息后深受感动,积极地为穆然准备节目,当节目要开拍时,张穆然却处于昏迷状态,可是,当实话实说专题节目《感受坚强》播出时,张穆然已经离开了她所有关心她的人了。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影片中张穆然说的人要活得精彩,死要死的有尊严让我十分感动,我要向张穆然那样,遇到困难坚强面对,学习她热爱生活,战胜困难的勇气。

穆然观后感 篇2

那一座座的大山,山里那一条条的小溪,小溪旁那一棵棵大树,大树上那一只只可爱的鸟儿……,还有,在大山深处,那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张穆然。

她喜爱大山里那可爱的鸟儿,喜爱它们能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一次偶然,穆然和她的父亲来到了北京,她在北京上了学,直到初中,好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邪恶的病魔狠狠地抓住了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她的父亲、母亲悲痛欲绝,可穆然是那么体贴父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能够坚强地说:“爸爸,我们不哭!”她还能够以坚强的毅力写书,写她短暂的一生,写她短暂一生中的重重关卡,“现在这一关,我一定要闯过去”!她坚强地对医生、护士说。

人是有情感的,穆然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在她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有许多许多东西等待着她去阅读,去学习、去发现、去思考。在这世界上,有那么疼爱她的爸爸和妈妈,她不愿离开。可死神和病魔是无情的,最终,死神还是叩响了她的家门,带着她的灵魂,飞走了……飞远了……。

一个坚强的生命,

死神,病魔也为之惊叹!

亲情、友情,

换留不住那弱小却坚强的生命!

尽管对世界依依不舍,

可最终还是离去!

天堂里,

是否有一个坚强的灵魂,

向往地上的`人间?

穆然观后感 篇3

主人公张穆然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她最大的心愿是与她崇拜的主持人崔永元一起主持节目。

15岁那年,当张穆然拿到中考成绩单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一度消沉。但她最终没有被病魔吓倒,她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她用微笑和乐观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希望能与自己崇拜的主持人崔永元一起主持节目。崔永元得知这一消息,被这个小姑娘的精神所感动。他赶往医院看望穆然,并策划了一期节目,请张穆然共同主持。在这期节目录制的时候,张穆然却处于深度昏迷。当实话实说专题节目《感受坚强》播出时,张穆然已经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以及所有关心她的人们。

生活有快乐,也有遗憾。张穆然的故事一定让你心里沉甸甸的,你对生活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曾经一位身患白血病的16岁少女,以乐观的态度、坚强的决心与病魔抗争,然而仍旧没能挽回她年轻的生命,她就是张穆然。这段讲述生命与爱的故事牵动了铁嘴崔永元,昨日记者获悉,曾经赚取全国观众眼泪的以张穆然为主线的《感受坚强》节目,已被有心人搬上了大荧幕,这部名为《少女穆然》的电影,要把爱传达给亿万观众。

为了了解《少女穆然》的具体情况,记者电话联络到了该片导演白羽,据介绍,该片就是以传达爱为主题,所以在演员的选择及影片的形式上都很保守。该片演员除演父亲的刘佩琦外,女主角张穆然的扮演者章艳敏等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白羽称《少女穆然》真实朴素地反映了电影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以特殊的形式保留住那动人、绚丽的青春形象。

不仅如此,发现张穆然的崔永元对此片也给予特别的关注,热情也相当地高,他不仅参与剧本的创作,而且还在拍摄过程中到片场探班。白羽称,崔永元在回忆对张穆然的感受时说:这孩子虽然跟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么浮躁的城市里,但是她内心非常安静、非常单纯,而且这个孩子特别坚强,超出人的想像。白羽希望该片与观众见面的时候,也能让观众重新审视生命,审视爱。

穆然观后感 篇4

人生是坎坷的,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战胜困难的前提。有这样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坚强、乐观而又命苦的女孩名叫张穆然.

然然是一个渴望自由的陕西小女孩,她如同鸟儿般活泼可爱,为了将来她离开大山跟随父亲来到北京上学,为了不让同学们瞧不起,她发奋读书,同时也在父亲的正确指导下,使她变得宽容、大度、乐观、坚强。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她不幸被诊断出患了绝症。但她没有绝望,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写着她一直想完成的一本书——《闯关》。她说:人活着就像是在闯关,她一定要闯过这一贯。但她失败了……不!她没有失败,她的毅力战胜了一切,她成功了。

人活着就是在体验痛苦。这也是张穆然所说的一句话。不错,好一个体验痛苦,一个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他们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即使是痛苦的。在他们眼里这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他们觉得这世间原来是如此的美妙。

然而现在的我们呢?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退缩,还埋怨这世界不公平,要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坦然地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坎坷,我相信丛冢我门也能找到快乐。

这部电影的每个情节都历历在目,它带给了我太多的感触,忽然,我产生可一个念头:如果我把自己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我想我的日子一定能更加充沛。

穆然,我将学习你的减轻,使我闯出可怕的魔宫;我将学习你的乐观,伴我走出失败的阴影;我将学习你的宽容,给彼此活动的空间……

穆然!我的泪不禁夺眶而出。

穆然观后感 篇5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来到电影院观看《少女穆然》,看后,我深受感动。

影片中讲张穆然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15岁那年,当穆然拿到中考录取通知书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这消息使她一度消沉。后来她没被病魔所吓倒,用微笑和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还在这段日子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多么坚强的穆然啊!敬佩之情油然升起。

张穆然说过:“一个人活着就是在闯关,这一关我一定要闯过去。”一天晚上,她在写书,病魔正在折磨着她,护士关切地问她要不要打一根止痛针,她却摇摇头说:“我体验痛苦,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有痛苦,这就是体验生活……。”

穆然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精彩的,这点很像玫瑰,但她不是温室的花朵,而是一朵“闯关”的玫瑰,病魔一次次找上门来。尽管最后穆然没能战胜病魔,可是,正如她的墓碑上所刻的:“生命不是一个数量词,而是一个质量词……”

穆然观后感 篇6

题记:生命不是一个数量词,而是一个质量词。

星期天,也就是今天上午,我们全校师生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题目是《少女穆然》。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张穆然,他家在陕西,但她原先是一个北京人,8岁时和爸爸回了北京。

张穆然未满18岁时患上了癌症,让她年纪轻轻的才16岁就不幸离开了人世。在她的化疗期间,她一直用微笑、乐观的心情生活,还在病床上写小说《回家》、《闯关》,《闯关》是写的她与病魔抗争的经历,《回家》还没有写完,她就因为患了癌症而不幸离开了人世。

在她患癌症期间,她一直想让妈妈的户口办回到北京,这是已经离开了她十多年的母亲阿!她问公安局阿姨什么时候妈妈能回来?可那个阿姨回答说没准儿,可她摘下帽子郑重其事的说,你们没数,可我的时间却不可能没数啊!

过了一段时间,她妈妈的户口办回来了,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可她却不能尽情的和爸爸妈妈聚在一起,因为她患了癌症,要在医院里做长期的化疗。

时间过的飞快,张穆然的生命已经快到了尽头,可她才和妈妈团聚了很少时间呀!她的生命真的就这么的短暂吗?她已离开了人世,才16岁呀!

他的生命不只是短暂,还很可惜,还有一本没有写完,也永远不会写完的小说―《回家》。

看完电影,我想起了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这个时代也好了,可是我们是不是也能象她那么坚强呢?我们看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的精神,与病魔抗争的精神!

我们不小心跌了一跤,而我们要大哭一场,而张穆然得了癌症后却有很多人没有看到她流过一滴眼泪,看到的只是坚强。

唉,她的生命为什么这么短暂,这么可惜,才16岁,这个时候正是异想天开的时候,正是要走向成熟的时候,可病魔为什么不让她过18岁的生日呢?为什么?

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这个可爱的面孔了,她也永远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了,留下的只是遗憾。

穆然观后感 篇7

今天,我和十几个同学一起到电影院那看一部名叫《少女穆然》的电影。当我看完之后,十分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张穆然的小女孩,在8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15岁那年,当张穆然拿到中考成绩单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一度消沉。但她最终没有被病魔吓倒,她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她用微笑和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希望能与自己崇拜的主持人崔永元一起主持节目。可是,当实话实说专题节目《感受坚强》播出时,张穆然已经离开了她所有关心她的人了。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想到了:我一定要向张穆然那样,遇到困难朴实刚强、乐观向上的性格。可是,我在平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难,却不断的逃避;并要学习她热爱生活、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我还要学习张穆然那高贵的品质和可贵的精神,用乐观进取、刚毅顽强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得理想的成绩,回报家长、学校和社会。

穆然观后感 篇8

《少女穆然》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张穆然一家小时后得到了两个进京指标。穆然和他的父亲来到北京住在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里。她自幼努力学习,直到上了初中当上了班长。成绩虽好,可然然一直希望她的母亲也过来。然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闻名中学,在得到喜讯的同时,她患了卵巢扭曲,恶性瘤,由于治疗较晚,转成了癌。张穆然知道自己病情后,没有退却,而是珍惜分秒,用来感受生活。直到她可以到《实话实说》节目当一次嘉宾时,她离开了人世张穆然是坚强的。从小跟父亲在一起,自己学会了独立。她生病时,还是那样乐观、开朗。她像霍金一样,在得知自己将要去往天堂时,没有流泪、不感悲伤。张穆然虽不如霍金知识丰富,但二人思想品质不分上下。她们都认为人没活一分钟,就该干有意义的事。张穆然是顽强的。她自从政委来医院看她时,决定将自己每走的一步记录下来,写成书籍。她生命垂危,可还是坚持写作,她在万般难受时,医生主动提出给她免费打一针止痛剂,可她认为这是在感受生活,记录真实的成长。正如巴甫洛夫同样。一句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将所有人拒之门外,然然同样拒绝了医生的好意;巴甫洛夫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告诉别人,让别人去探索、研究,而然然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记录下来,让别人懂得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张穆然是好样的,她在奄奄一息时不用呼吸机,将钱留给父母;她不要申请保险而把钱留给了父母;她好好学习,把那甜甜的笑留给了父母今天假如我们珍惜时光,认真学习,明天将会更辉煌!

关于《1921》观后感(通用4篇)


范文资源网精选栏目推选:“《1921》观后感”。

我们看的是电影,其实也是自己的生活,在观看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感悟,此时是很好的写作时机。观后感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大家正准备写一篇《情书》的观后感吗?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1921》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1921》观后感【篇1】

1921年的七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_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今年是建党的九十四周年,九十四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无数坎坷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伟大政党。九十四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在“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国家经济正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九十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近几年,随着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我们面前逐步绘就。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的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新的前景。

《1921》观后感【篇2】

我骄傲,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共产党员。

从冰天雪地的漠河,到阳光灿烂的南海;从璀璨夺目的"东方明珠",到巍峨庄严的布达拉宫;从麦浪滚滚的黄河两岸,到稻花飘香的长江流域;从1921年8月2日风雨如磐的嘉兴南湖至2007年10月15日秋高气爽的首都北京,从1949年10月1日的广场到2008年的抗震救灾现场,无不传颂和响砌一个响亮的名字--共产党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随着一阵沉闷的隆隆声,大地剧烈抖动,天地间一片昏黄。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顷刻间被夷为平地,58人当场死亡。此时,在水电站检查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强,来不及掩埋一手抚养大的侄儿遗体,跌跌撞撞跑回村里。在他得知妻子和兄嫂遇难后,这个坚强的藏族汉子失声痛哭。他来到妻子遇难的地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留下一句"老婆,对不起了!我要去照顾乡亲们!"之后,挥臂高呼"是共产党员的,都给我站出来,跟我来!"龙德强带领村上幸存的党员干部和民兵在余震中,冒着不断飞落的石块、泥石流和洪水威胁,一部分携老扶幼向外转移,一部分冒着生命危险,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废墟中搜救每一位幸存者。19时左右,全村4个村民小组、500余名群众全部被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带。面对村民愈益增强的恐惧情绪,他大声说:"只要有一个村民在,我龙德强就不会离开大家!"此时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共产党

万岁!"、此时我们看到了一座丰碑--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石匠王奋安用泪水和双手雕刻的石碑"共产党万岁!"。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这种化悲痛为力量,舍小家为大家,带领群众以难以想象的顽强与坚韧,与灾难抗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理念,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无字丰碑。这为5月18日在10米的地下被埋139个小时获救后的北川县人民医院医生唐雄说的第一句话:"要求加入共产党!"找到了原因。

有一种倒下,可以托起生命;有一种抉择,为人民点燃希望;有一种号召,可以振奋人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地努力"、"必须举全国之力,以救人为核心,克服重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这一句句强力的号召,一直回荡在山谷、一直萦绕在灾区人们的心中、也一直激励着每一个共产党员,这无不证实了我们的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中国拥有你,有了一个光明的前程,我们拥有你,便有了一个不舍的信念、不弃的追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中华民族迎接着巨大的挑战,担负着历史重任的时刻,更有一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更好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奋斗;作为一名药监人,应秉承"厚德博学、勤廉公正、敏锐创新、务实高效"的精神,学习高志全同志"为了人民用药安全,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坚持"为民"和"发展"的原则,模范践行恪尽职守、依法办案、坚持原则、不畏凶险的作风,秉公执法,依法行政,始终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行使药监职责,为药监事业推向前进而贡献力量。

我骄傲,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1》观后感【篇3】

记得影片中,当陈独秀被军阀逮捕关进大牢,他隔着狱栏坚定不移地对李大钊说:“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这样的场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感叹:革命的曙光和修远路途中这些志士们前行的力量都源自于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令人崇敬。

还记得当影片中革命者李达哽咽着,嘴角颤抖,声音里带着一丝愤怒:“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伟大意义,我潸然泪下。

还记得当毛泽东这位热血青年在上海的街头奔走,为革命前赴后继时,我看到了他们心中对世态不公的愤怒、呐喊,这不正是革命先辈们追求理想,历经波折却砥砺前行的见证吗?

总是记得李大钊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远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国的'未来吗?

影片播映结束了,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前辈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丧失斗志,在懈怠中荒废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复默念这些话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有一颗自信、自强、自省的心,应当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感恩伟大的国家,给予我们健康成长的社会。

我珍视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每日合理规划时间,阅读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聆听《凯叔讲故事》,以增长课外知识;每日坚持练琴并锻炼身体;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我想这便是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爱国情怀的践行吧!此刻,我端坐于桌前,打开《中国历史》,那绵延于字里行间的中华文明、那历历在目的中华屈辱、那铮铮铁骨的中华抗争······一一在我眼前呈现,在我的心头翻腾。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将以此来勉励自己,笃定于自己脚下的路。

《1921》观后感【篇4】

坚定的伟大信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影片《1921》,以特殊的历史时间点切入,重现了百年前激动人心、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展示了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

《1921》以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前后曲折的革命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当时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信仰,无畏的拼搏奋斗。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平均年龄仅有28岁,他们朝气蓬勃。中国共产党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影片的后半段也是激动人心的。各个地区的共产党代表聚集起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经历了许多波折,起初是在家中召开会议,但是被密探打扰,会议只好移到上海嘉兴湖畔的一条游船上,就在这水波荡漾、烟雨袅袅的江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一百年前,中共一大代表李达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悲愤地说出:“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是多么的悲哀。”百年奋斗、百年沧桑、百年征程、百年辉煌,中国经历了屈辱和贫穷,发展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这是何等的自豪。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前辈们的鲜血换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能在安逸的生活中失去斗志,在懒惰中浪费了青春。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应该牢记使命,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今,新的百年征程已经开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必将创造出新的历史辉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看完影片,妈妈依然激动的向我讲解那段历史。我深深地沉浸在思绪中,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上海嘉兴那只小船,看见12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传出了坚定有力的歌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推荐观后感] 2023年怪老头观后感(篇一)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观后感] 2023年怪老头观后感(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天下午赵新新肚子疼了起来,老师让他回家,在电车里遇到了那位“怪老头儿”,那位老爷爷原来是因为让座才认识的呀!那位老爷爷真厉害,一眼就知道赵新新生病了,跟着赵新新就下了车,老爷爷也下车了,赵新新跟着老爷爷到了家,赵新新很疑惑这并没有房子呀,它居然可以拆垫,不可思议啊,老爷爷居然让赵新新吃鸟,还是活的,过了一会儿赵新新肚子就好了,鸟就飞出来了,还有好几件怪事呢,变出了一模一样的人呢,很奇怪吧。

每天,他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外,还要做妈妈为她安排辅导资料。他更喜欢玩儿,但是,却没有时间。于是,有一天,在怪老头的帮助下,“变”来了另一个“赵新新”,这个“赵新新”是来帮他学习的,而真正的赵新新就可以在外面放心大胆地玩了。

从此怪老头和赵新新成了好朋友。

他居然相信老爷爷的别墅可以叠成一张纸放在兜里。想搬到哪就搬到哪,如果想住在这里,只要把房子打开一抖就可以了。他不想写作业只想玩时,竟然让老爷爷给他做了一个替身替他学习,自己却跑出去玩,结果新球鞋、新玩具、新运动服都成替身的了,最后替身的家那一张张报纸被妈妈撕掉后,他只好又去找怪老头帮忙,怪老头给他做了一架木飞机,并且让铁头赢得和木飞机的比赛;给他两只小鸟,让它们钻到铁头的肚子里治肚疼;给他一支魔棒,只要在爸爸后脑勺画一个圈,爸爸就答应他可以去钓鱼……

我最喜欢故事的开始。有一次,赵新新肚子疼了,疼得直“哎呦。”他自己上了电车,在电车上他旁边站着一位右手又矮的老爷爷。他要扶车上的扶手,伸伸胳膊够不着。这时我对身旁坐在座位的一位大哥哥说“你的座位能让给这位老爷爷吗?”大哥哥生气地说:“你替老爷爷给我五角钱?”我兜里的五角钱本来是给我家猫买虾皮用的,为了让老爷爷有座位,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下了车,怪老头说:“我不叫老爷爷,我叫怪老头。我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比如要一包虾皮。”赵新新说:“你只要治好我的肚子疼就行。”“你跟我来吧。”说着他们来到怪老头的家,这时怪老头拿出一只小鸟往赵新新嘴里放。赵新新一仰头,小鸟就下肚子里去了。赵新新忽然肚子就不疼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和赵新新一样天真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发工资了,我突发奇想的问:“你们是不是抓一个小偷就发钱呀?”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的问题就会接着又来了,“小偷为什么要偷别人的东西呢?”妈妈说:“他们都是想通过不劳而获啊。”“那为什么不和许多人一样通过工作活的报酬啊?”“如果生活中没有小偷没有坏人多好啊!”“我们给那些人送点钱是不是他们就不会偷别人了?”结果是,爸爸妈妈常常被我一连串的问题问的不知该如何解答了。

看,我和赵新新哪一个更天真?如果你对怪老头那可以叠吧叠吧的大房子好奇,想和我一样和赵新新做朋友,那就来读这本书吧!有很多更奇怪的故事多着呢!

舌尖中国观后感集锦


范文资源网相关栏目推荐:“舌尖中国观后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看影视剧成为了我们常见的娱乐项目之一,我想您看了影片之后,受电影的内容启发会引起思考与联想。观后感既可以是情绪化的表达,也可以是理性思考下的产物。经常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收集更多的素材。如何把真情实感写进作品的观后感里呢?栏目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舌尖中国观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1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2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几样特色菜。有;云南 香格里拉的松茸

与冬笋、 浙江的竹笋、 安慰的莲藕、火腿、盐、吉林的鱼类等。

其中的云南的松茸与冬笋很有名气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

一片的,然后放入锅里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哦。冬笋它也可以烹饪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安徽的莲藕蛮有特色的。先把莲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后,二片莲藕的当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后,把它们放入平底锅煎一煎。莲藕也能熬成一锅美味的汤肴哦。 锅里放入一些蔬菜、骨头、莲藕等食材。 莲藕咬一口,它的丝会拉出来很长的。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莲藕的营养价值很高,还能做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吉林的鱼类有特色的。 吉林的渔民半夜四点出发赶往莫一个地方捕鱼。有的渔民用铲子挖洞捕鱼,有的渔民挖好洞就开始放网了。 有的渔民用电器的工具打洞与捕鱼。 吉林的渔民非常喜欢吃鱼。 鱼的营养很好。烧、 蒸、烹、 煮、 煎、 这几种做法可以品尝鱼的各种各样的美味菜肴哦。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明白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十分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明白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明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但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4

最近央视热映得纪录片《舌尖上得中国》引起了很大得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得评论都是清一色得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得制作都是非常出色得,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得是它给这个浮躁得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得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得真正得朴素得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得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得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得味觉上得刺激和心头上得乡愁,我得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得:当看到那熟悉得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得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得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得其他地区得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得精彩。这是应该得,一部以食物为基础得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得。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得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得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得性格和坚韧乐观得智慧。“舌尖上得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得说得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得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得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得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得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得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得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得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得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得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得基石,十三亿得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得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得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得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得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得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得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得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得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得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得时候,要知道潜水员得工作之危险,在吃藕得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得辛苦,在吃鱼得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得一次运气得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得生活经历是幸福得。小得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得厕所和没有蚊虫得夜晚当成美丽得生活。幼小得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得东西俘虏了,更可怜得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得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得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得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得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得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得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得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得爸爸都没有埃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得热情,也不知道泥土得芬芳,不懂得协作得精神,更不明白取舍得智慧。占有得欲望充斥着我们得大脑,自私得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得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得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得喜悦和感恩得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得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得一切都不是中国得。”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得土地。钢铁怪兽得牢笼里得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得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得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得结尾说得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得人自然而又真切得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得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得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得礼物。

最后一集得张桂春留给我很深得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得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得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得,只要你愿意投入她得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得胸怀给你最温暖得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得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得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得民族,男性坚强得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得心。”我们得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得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5

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那时候的确和杭州的舍友看得口水快流一地了!她忍不住去买了各种料理去包了她那边的特色饺子,而我就尝试着弄了锅刀削面,结果!结果就惨不忍睹了!题外啦!虽然没有做美食的天份,对美食功课还是偶尔那么看看的。但我的天份好像只限于吃和口头上的“做法”!待自己动手就等于又糟蹋一些食物了。就像武侠电视剧里的有些人一样,知道不少各家的“武学秘笈”,自己却连“点穴”都不会!好在我还是有那么一招半式可以糊弄。

一般人好吃,但大多食不知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吃,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吃了,像那些大和尚,一杯水也能喝出许多道理来。我算是与佛比较有缘的,在外公为主股东资助建设在山顶上的庙宇,住了几年,香火也算是吃了不少!最记得的就是一年庙会和庙里的女主持还有几位师傅在松树旁的狐槭亭煮了一壶又一壶的开水给来往虔诚拜佛的香客喝,依稀记得有谈到“第九味”!可至今也没弄懂什么是“第九味”。正常味有八:酸、辣、苦、甜、咸、涩、腥、冲、,而辣、甜、咸、苦是主味,酸、涩、腥、冲是四宾味,属偏!所以主菜以正味出之,而小菜就多偏味。有人说:吃是为己,穿是为人!这话有时想来的确有些意思,吃在肚里长在身上,自是一点也肥不了别人,但穿在身上,漂亮一番,往往取悦了别人!所以大体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多胖子是不是都比较自私!呵呵!说笑一下!

辣!有人说是百味之王,有些菜酸甜咸涩杂交,谓之为:风尘味!没有意思!辣之于味最高最纯,不与他味相混,是王者的气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用辣宜猛,否则便是昏庸君主,人人可欺,国焉有不亡之理?而甜则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宜人,如秋月春风,但用甜则尚淡,才是淑女之德,过腻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妖媚,真真就是红颜祸水了。咸苦两味之理;咸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无咸但苦不可兼日,况且苦味要等众味散尽方才知觉,是味之隐逸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咸最易化舌入口便觉,看似最寻常不过,但很奇怪,咸到极致反而是苦,所以寻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寻常之处,就看你怎么用它了。

作为一个正宗的南方客家女,小时候我对面啊、粉啊什么的几乎是到了厌恶的地步!后面有阵子还排斥到觉得吃面的人又粗又莽!特鄙视之!现在却连自个也常常吃面来养养胃!真是搬石头砸自家脚了!馒头或许一次两次尝着新鲜,后面也不大爱吃了,南方的馒头有甜味的,但我也不喜吃甜馒头,对于甜我本身就不大爱亲近。北方的馒头吧,总觉得那样一个面疙瘩,干巴巴,没点滋味,有什么好吃不好吃的。后遇着一北方女生,现在已成我朋友!对馒头那个叫一个热爱啊!每天4、5个馒头,一个碟子装上酱油与醋什么的,一手攥着颗又大又白的大蒜,嚼的那个叫一个香啊!我看着都怀疑她是吃仙丹呢还是吃什么,吃的那么有滋有味的,禁不住她的诱惑,而我对外地外邦美食颇有一尝之心,便学她使命嚼了口馒头和大蒜!哎呦!那立马就哇啦哇啦的就吐个不停了!又呛得真是要人命!后面大蒜还是没敢吃,没味道的馒头倒是越嚼越嚼出一股味来!我曾经看了一篇文章就是往肉汤里放一个荷包蛋!我想着那是什么味。什么感觉!越想越惦记着!有一天趁家人都不在,就偷偷割了点肉,打了个鸡蛋煎了,又觉得肉汤太清了些,胡乱扔了几朵香菇和大把的青菜,结果汤都快烧没了,又手忙脚乱的放各种调料!终于装碗进口,总觉得有股异味,实在咽不下去就把蛋捞出洗了洗吃了!前时间看到一个食谱还真看见了那个往肉汤里加荷包蛋的做法,有人回复说:往肉汤里放荷包蛋?还不如给狗吃!作者看见回复肯定是暴跳如雷的吧!反骂道:真是连狗的情趣都不如!其实这道菜是湖南湘西土家的家常菜,有夸张说是吃了可融化一颗心。其实应该是某种故乡味吧!当我们因为不理解然后不尊重北方人的一个馒头的时候,一个异乡人也认为湖南人的肉汤窝蛋是给狗吃的,一个地域的食物总会与那个地方的人紧密的联系起来,就像嗜辣如命的湖南人搞不懂上海人又放盐又放糖的是个什么滋味;上海人同样不明白湖南与四川这些乡巴佬把自己麻辣到眼泪鼻涕乱成一糟还喊爽是个什么心态。我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有一段时间恨死了那种细不溜秋的像方便面的的“细蓉”,觉得是放了塑料的,不然咬起来怎么会那么响?后来才知道那是南国有名的竹升面,那样的爽脆是来源于用人力对面的不断碾压,才有那样的好劲道。也许当你漂泊时,那种叫饺子的一种食物当很多人魂牵梦绕,我就常常念着饺子,念着那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情景,说来也奇怪,我弄食物都比我老姐差,只有这最拿手的包饺子,略胜一筹,一学就会,老妈便逢年过节的时候便把面搓好交给我,我就对着那电视包着饺子。一个饺子也许就是一个家,正如对湘西人而言,一块黑不溜秋的熏肉才是家。品尝了另一个地方的食物,才开始懂得另一个地方的情分。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每看见一个我吃过的东西,便感觉要跳起来似的告诉舍友:这个、这个、我吃过!可好吃了!便开始给她描述那些味道,听得她笑嘻嘻的要流口水了!看到播到窑洞里的阿妈、草原上的阿婆在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环境里,拿着一种叫面或者鲜奶的东西可以玩出百般花样的智慧!我心底有了一种真诚的尊重、对人、对事物的尊重。从此听到觉得不可思议的食物,不会忙着鄙薄,而是惊叹过后:教我!怎么做?也许当我们懂得了那些食物,才会懂得那些人,才会懂得一些乡愁。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6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但是该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探讨了“吃”并不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另外,《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对中国劳动人民的颂歌,它所展现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等。它当中并无美食大赛等等,而是讲述了一道道美食制作中的传统精良的手工艺,来歌颂劳动者的智慧与勤劳。

“乡愁”是中国人固有的情怀,记忆会消退但味道却永远在味蕾中存留。食物,对中国人而言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作用,而是对乡愁的一种留恋与执着,妈妈的味道是任何美食都代替不了的,而妈妈做的饭本身就是美食。它所讲述的美食,就像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每年年末春初的匆匆脚步,父母为我们烹饪时的滴滴讲解,还有一顿顿在不同地点时间和不同的人一起品味的三餐,这些已经不是美食,这些就是我们的生活。而如今因为在外流浪的人太多,这片子用最常见的东西勾起了人对于故乡风物,亲人朋友的回忆。片中的食物并不是吸引人的最关键点,重要的在于片中平淡的小事,平实的小人物,不浮华,不虚荣,不张扬,没有一般商业片的噱头和造势,只有人与人之间持久存在的爱和尊重。

相比较生活节奏较快的大城市,《舌尖上的中国》所选取的素材一般都是农村的传统美食,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差异。它通过美食这个角度也是对农村生活现状的一些展现,农村生活的慢节奏、人情味与世代传承下来的智慧,都是中国人的财富,激起了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中国崛起中的某种文化自觉,它会让世界改变对中国文化的观察角度,凸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只是一个开口,它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文化,它向我们呈现的是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中国对自然的敬重、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7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8

看着美食和普通百姓满足的笑容,不知为何,眼眶就红了,是为了美食,还是对美食背后劳动人民的敬爱和感动,或许是由此再次引发的思乡滥情。对于我们这里的主食,当然是米饭,但是对我来说,它不过是必须食品,却不见得是我的主食,若没吃会难受,但摆在面前,我的眼里却只有鱼肉。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刀切馒头、三色开花馒头、椒盐葱花卷、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粽子、梭子蟹炒年糕、豆角焖面、芹菜猪肉饺子、印花清明团子……

本集最后,由主食切入春节的话题,看着一桌桌不知为何的食物,我的眼里只有那一张张笑脸。每逢佳节,吃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久别重逢的家人们终于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聚在一起,只谈些最美好的话题。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9

最近央视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都是清一色的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给这个浮躁的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的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真正的朴素的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

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中国观后感 篇10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篇五:《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观后感】

用三句话评价《舌尖上的中国2》

1、美味只能来自乡野;美味与民俗共传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平凡朴实的双手所创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来攘往,也无非“赚生活”的辛苦与疲劳。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级大厨的烹饪,抑或时代潮人的午后甜点;而是生活的滋味。

2、与其说食材的索取是人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不如说是人使尽十八般武艺,对每一寸土地残忍地剥削。

3、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与其说这是一个专属于美食的游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对民俗与文化饶有滋味的思考。

如何做文艺的吃货

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来源。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我不是个合格的吃货,不然就不会美食当前还有时间拿着手帕纸流泪。但是我是个有感情的文艺的吃货,所以,舌尖就是这样的,在每一个抑扬顿挫的声调之间,把不仅仅是如何吃,更加是对于中国的热爱,对于社会的关爱吗,对于家乡的思念,全部勾引出来,让你欲罢不能,又沉醉其间。

所谓的根正苗红,若是做到这样,倒也真真是,不负恩泽。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4篇


本文将为您揭秘“飞屋环游记观后感”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优秀的影视作品是能够触动人心的,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思考并且不断进步。观众的观后感可以为作品的创作者和推广者提供重要的反馈和建议,写观后感时,我们应该首先简要概括节目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篇1

又到我们周五观影时间了,今天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是《飞屋环游记》。

一个叫卡尔的小男孩,遇到了一个跟他有共同飞天梦想的小女孩艾丽,他们俩结了婚。可艾丽得了一种病,生不了孩子,白费了他们之前为宝宝精心策划的房间。卡尔安慰艾丽没有孩子,他们也一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很快,他们老了,艾丽又因为生病去世了,就只剩卡尔一个人,有人想买他的房子,卡尔不允许,有一次在争执中误伤了人。于是,卡尔为了避免住进养老院,便拿了很多气球,让屋子都飞起来,与一个叫罗素的小男孩,开启了寻找“天堂瀑布”的梦想之旅。

我认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梦想”这个词语。卡尔从小就很崇拜那个叫查尔斯蒙兹的那个飞行员,而他的妻子艾丽从小也是很喜欢这个人,想做一个探险家,想去南美洲的”天堂瀑布“,可是生活一次次耽误了他们追梦的行程。那么,打人逃亡也算是一股促使他在老年继续追梦的动力吧!第二个梦就是小朋友罗素的梦。他说他是个小小探险家,很多奖章他都集齐了,就差一个帮助老人的奖章,从而找到了这个叫卡尔的老人,最终在帮助卡尔拯救这只鸟时,他获得了这位奖章,在颁奖会上,卡尔送给了在小时候妻子艾丽送给他的一枚用葡萄汽水瓶盖做的奖章,这都是满满的回忆啊!

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个画面就是他们的房子飘起来时,遇到了恶劣天气,整个房子都震动起来,家具都在房间里四下滑动,有的甚至被甩了出去。卡尔这么一个老人,当他随着房子动歪西倒的时候,想的却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艾丽。他要把所有关于艾丽的东西都抱紧,一个都不能丢失。看来,这个老人是有多爱自己的妻子啊!

只要拥有爱和梦想,就能过上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是《飞屋环游记》告诉我的。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篇2

今天是Women’sDay,下午女老师们都放假啦!!学校可能是为了安抚我们这些群龙无首的捣蛋鬼,居然请我们看了一部免费大片,当然没有舒适的沙发椅,都是坐在教室的硬板凳上看的。

片子的原名叫《UP》,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被翻译成《飞屋环游记》,看了影片以后,我才恍然大悟,老外真能偷懒,用两个字母就解决了我们五个汉字。

故事开始时,孩提时代的卡尔和艾丽一直梦想坐着“飞屋”去南美洲的“天堂瀑布”冒险,可是直到艾丽去世,这个梦想都未实现。当卡尔垂老时,为了让自己的屋子免遭拆迁,他用无数个准备好的气球,带着屋子一起离开这里,前往南美,去实现妻子艾丽和他共同的梦想。在飞行途中,他遇到了可爱的小男孩小罗和忠诚的大狗“逗逗”,最后这三个好朋友乘着“飞屋”,一起落在了他们梦想的地方……

这真是个疯狂的故事,悲伤中参杂着搞笑:一群疯狂的人,怀揣这一个疯狂的梦想,开始的一段疯狂的旅行,最后他们终于历经艰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终于梦想成真。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梦想,有的被认为是天方夜谭,所以很轻易地就放弃了;还有一些是过眼云烟,很快就被新的梦想代替了;而更多的梦想在每天的忙碌中渐渐流失。似乎找不到一个让我们执着追寻的永恒梦想,我们的梦太缤纷,又特别易碎。而卡尔却在垂垂老时依然做着飞翔的梦。如果我们也能像卡尔那样执着地追逐梦想,或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部片子看得我热血沸腾,真想飞进画面,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飞向那仙境般的“天堂瀑布”……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篇3

雨的舞步总是千变万化:淅淅沥沥的小雨慢慢落成哗啦哗啦的大雨,大珠小珠落窗前,仿佛想与我一起思索。说来也怪,这样的下雨天居然也有人放烟花,听着烟花飞升、绽开、降落、无声……这与人生又有何区别呢?烟花虽然清楚绽放的瞬间也就意味着泯灭,但它仍旧无怨无悔。它始终坚守着前世的梦,今世的愿——为那迷茫的夜色增添妩媚的色彩,为那安静的夜空增添奇特的旋律,为那疲惫的神经注入充沛的精力。和着滴答滴答的雨声,今天的夜色多么迷人呀!

这迷人的夜,或许使人们陶醉在亲情的温馨中,使人们沉浸在友情的温暖中,使人们沉醉于爱情的浪漫中。卡尔与艾丽肯定也是那无数有情人中的一对。两人轻轻相拥,看着窗外雨滴与烟火共舞,谈起了大家共同的梦想——仙境瀑布的夜色肯定更加迷人吧。他们幻想着到梦想实现那天,两人坐在七彩木屋的房顶上数星星,一直数到天亮。然后再一起等待清晨第一米阳光亲吻他们的脸颊,向瀑布道声早安……

然而,人生不会尽如人意。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卡尔与艾丽简单幸福的日子:那纯真的对白,忠贞的邮箱,变换的白云,透明的储蓄罐,无数的领带,待续的日记……短短的几分钟,却形象地刻画出卡尔与艾丽携手走过的甜蜜人生。当垂暮的卡尔坐在藤椅上用岁月雕刻的大手抚摸着妻子的遗物,当艾丽的音容笑貌只能在记忆中回放,当空荡的房间只有卡尔的叹气声回响,卡尔伤心,我也跟着伤心。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我想最残忍的事就是看到物是人非,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深爱的人,与自己相濡一生的人,与自己有共同梦想的人。或许有人会说:人都不在了,谈梦想岂不是笑话?卡尔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眼中,他与妻子是一体的,他要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妻子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她一直都在自己身边,与他一起追梦。

所以,无数只承载梦想的气球将七彩木屋缓缓托起;所以,旁边的高楼大厦也佩服着木屋的勇气;所以,上天派罗素这个机灵可爱的小天使来填埋他内心的孤寂……追梦,总是兴奋的;现实,也是残酷的。这注定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义无反顾地坚守彼此的梦想。

当看着老卡尔疲惫的身躯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拖动着木屋,眼神却一如往常坚定,谁会忍心不希望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身体上的考验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信仰就一定不会被打倒。然而,精神上的摧残才让人心痛,儿时的偶像,昔日梦想的导火线居然是一个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人,得知这个事实,卡尔很失望。同时,他也很坚强,理智的他意识到只有珍惜现在,才不会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遗恨。所以,在最后的抉择中,他放弃了寄托自己一生梦想的七彩木屋而挽救了罗素的生命。我们相信:艾丽在天堂也会为他这个选择鼓掌的!

影片的结尾的画面很美:断了线的木屋落到了仙境瀑布的旁边,和着瀑布的歌声映衬出最美的夕阳。即便不是这样一个结尾,这种对梦想执着,对爱情的坚守也早像令人神往的陷阱瀑布那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浪漫让我回味无穷。

卡尔的一生也告诉我从容的人生哲学: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卡尔没有得到与心爱的人相扶到老,但他学会了怎样与寂寞打交道;卡尔没有得到圆梦的喜悦,但他学会了权衡得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过去,展望未来,但最重要的还是把握现在。过去再美好也化为云烟,未来再美好也无法触及,我们每个人真正能掌控的只有现在。

就趁现在,坚守一个梦想……

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篇4

很多很多的气球把一幢小木屋拖上了天?这是现实?还是在做梦?不是现实,也不是做梦,这是《飞屋环游记》里的一个情节,后面的故事还多着呢,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小男孩卡尔和假小子爱丽结了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去南美洲的“仙境瀑布”历险,但爱丽去世,这个梦想也没有实现。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老卡尔带着自称“荒野开拓者”的小孩小罗开始了寻找传说中的“仙境瀑布”之旅。路上,他们遇见了大鸟凯文和小狗逗逗,还遇见了坏人查尔斯.蒙兹。他们为了打败坏人,放弃了小屋,最终,他们打败了坏人,小木屋也留在了“仙境瀑布”上。

看了这部电影,我最讨厌查尔斯,因为他要把大鸟凯文当成很好的标本,来供人参观,还说要卖个好价钱,我最喜欢小罗,他很幽默、很诚实、很有好奇心,我还喜欢逗逗,它是一只会说话的小狗,而且很聪明,基本上有五十种表情。这部影片让我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要互相帮助,如果没有帮助,就等于太阳照亮世界,没有白云装饰蓝天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帮助对方,如果你帮助了对方,对方也会帮助你的,你的事情才会做的更好。

《飞屋环游记》真让我受益匪浅!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