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篇。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1】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近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打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平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体会一:“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善于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慢慢学会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体会二: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体会三: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老师问上课的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多读书,我们老师更应该做榜样,在忙碌中挤时间捧起书本!试想,你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看书,而自己却对书中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和学生讨论?如何与学生并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善意、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3遍。购买这本书的时间是20xx年7月中下旬。今天是20xx年4月18日。

每次读这本书总不一样的发现(想看的章节),每次翻开它时都是源于自身的焦虑。很喜欢它带给我每次不一样的感受。

01

这本书在第二辑中“好书不妨重读”中谈到的一样:为什么好书值得重读呢?这主要是因为每次重读一本好书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在不断重读一部经典作品时,会发现它“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

书中说到:一本真正经典的书,似乎可以与我们一起成长,因为它的层次远远超过你,不但在你最初读它的时候超过你,在很多年以后你再读它的时候还是超过你,值得你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书中还说:对于经典的书与它的作者,我们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细读与重读。此处作者闫学提到了科尔维诺的一本书《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我也购买了,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翻阅。我想当看过三遍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后,我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去向它靠近,吸收优良的思想。很期待。。。 ......

02

这本书在第二辑“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中的“新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提出相关阅读建议。他说的很谦虚,他说“不一定全部适用,但好在是一种切身经验,因此也许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价值”

1、读充满情怀的、能够照亮自己教师生涯的书。他提到,阅读永远都是可以从中寻求帮助与行走方向的重要渠道。他说他不曾不止一次对青年教师朋友们谈起他作为新教师的那几年,在最迷惘、最沮丧的时候,他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等著作。让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教育情怀、教育信仰,对学生的爱怎样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地融进日常的教育生活中。那些书照亮了他的教师生涯,然他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一条成为优秀教师的轨迹。

2、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他提到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最初几年,随着教育实践的展开,每一个新教师的心头都充满了各种困惑。越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越是有思想、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往往产生的困惑越多。这个时候,释疑解惑就显得非常重要。

诚然,一些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以聆听讲座、课堂观摩等为主要形式的常规培训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只能解决少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靠青年教师本人的思考和摸索,包括借鉴前人的经验。

这时候,教师下决心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是比较重要的。他提到了他本人深受其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及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

就在看第3遍此书此章的时候已够买。我相信,通过3次与同一本书籍的沟通,有信心和勇气把它们看完,也一定会收获更多更好的思想。

3、读一些有利于指导自身教育实践、增长教育教学智慧的书。对于大多数新教师,他们不缺理想,不缺激情,缺的是实践的智慧。他提到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实践智慧的过程。实践很重要,但是阅读优秀教师的专著,阅读一些有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的优秀教育教学书籍,可以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教育实践的智慧。

4、读一些能够开阔视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书。他说一个青年教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是不可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他说道: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很多老师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长远眼光,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他还说道:一个教师入职前3年,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那么他就在很大程度上错过了一个最佳蜕变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将成为一个平庸教师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3】

最近正好有机会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静下心来细细品位,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蕴涵的是如涓涓细流般的教学理念和反思。我是第一次承担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之前我一向认为此刻的一、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后盾,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得心应手的,可是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一有的想法,学生的基础差异之大、反应速度之大都是令我惊讶的。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自我的教学本事是否出现了问题。就在这时候我接触到了这本书,里面有关介绍儿童特点和后进生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看了后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88至94页中作者给教一年级的教师提出了一些提议,还提出了要研究孩子们的思维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是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个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仅有这样才能平静地理解他们的一些“落后”。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做的是,怎样平衡学生这种片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景,找出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或许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努力:

一、教会他们阅读。

国家教育总督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期望的民族。”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讲,学生看见了越过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阅读的兴趣。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中领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能够为学生供给一些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经过上网或从课外书籍中寻找阅读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资料、背景;在课堂学习中也要选取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提高自学本事,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本事的培养。

二、要教会他们思考。

很多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使。“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忙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我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他们供给一些思考上的帮忙,创造一些思考上的“楼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

三、珍视他们的好奇心。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我们要异常珍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应付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

四、给于他们学习的自信。

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时候一个无意的动作就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简单的表扬都会在他们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以前班上有个学习很困难的小女孩,就因为我让她每一天帮我收作业本从此数学课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课了,她和妈妈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灵,她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了,这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帮教师做事情。看着她每一天那么负责地收着作业、上课时那么端正地坐着、那么认真地听着,我的心里真有些说不出的滋味,这个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执著触碰着我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变得冷漠?是我自我还是这个繁杂的社会?我是否能坚守住这片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评时注意点方式方法,在责问时多点耐心倾听,多给他们学习的信心!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上头这些就必须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变得好起呢,不必须吧,应当说,一个孩子的变化远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快,它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教育者以极大的耐心去浇灌这些刚刚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点耐心、多点期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4】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有南师大组织孔起英主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系列丛书中的在这本书《美术教育》,这本书将给教师的建议:分成了基本理念、活动设计、实施操作、材料运用、领域渗透、家庭教育和发展评价七个篇来逐一向我们展现。这里面既有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还有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惑不解甚至还有如何帮助幼儿家长解决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疑惑。从这本书中,我有三点认识:

1、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理论的高度;

2、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实践的积淀;

3、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心灵的交融。

在基本理念篇中,我仿佛又一次回到大学,回到课堂,从新拿起我的理论课本,美术教育的的特点、美术活动的原则、绘画的特点还有绘画的目标原则等等。在日常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很多理论的知识时间一长就会有些模糊,而这次的读书又让我巩固眼了这些宝贵的知识。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面向时间的读物与理论关系不大,甚至与理论无关,但是实践都是以理论作为指导的,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解决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在这本书中,除了理论知道的再一次提高,对我影响颇深的是实践地积淀。关于美术教育中的实践问题,本书中也有很多地介绍比如不同年龄班的学生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要点,不但详细地予以介绍还附上举例分析,在看了书中的设计要点以后结合心中的那些不明白的地方,阅读后面的案例,就很清楚明白了。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在比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怎样让学生大胆地画画?还有如何让学生既习得技能有不影响创造性地发挥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过程,常常会跳出来困扰我们年轻教师,而这本书就通过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如同一位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找到捷径,通过这些实践的积淀,帮助我更快地成长起来。

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家长相处。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帮助家长不断地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对孩子美术活动中的问题,很多家长会有不同的疑惑,作为家长大部分的时,他们会向教师寻求帮助。面对家长的疑惑,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我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有所折扣。在这本书中,就在美术活动中家长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比较详细的建议。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上组织的绘画竞赛活动或绘画考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一般家庭中都会存在的,也是我们教师应该了解的,我们可以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更快地了解到这些知识,使我们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更加地自信。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省悟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如今的我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是啊,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脖子以上的区别,也就是想法决定活法,活法决定结果。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像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醒悟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

醒悟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话用简单客观的事实和朴实明白的语言道明了教育的几个利好原则:长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长氛围,弥漫其间的真爱,宽容。他说“我的长辈亲友没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的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的生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尽管我们也曾喊过,教育要有爱心,但是我深深地被这个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爱”感动而且共鸣;我们也认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但我们可能会忽略为学生的体验创造轻松安全自由的环境,并用宽容错误的博大的爱心允许和用言传身教引导体验中的失误和偏差!短短的三句开篇语深深的打动我,也因为他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是的,人性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阳的热,他会溶解人心中的冰点。而孩子们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们只需要接收周围成人们发射传递来的善良、宽容、仁爱等美好的信息。他们需要的是榜样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长“土壤”的创造者与耕耘者。我们的人性如何?我们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过吗?相信我们曾经努力过,就是不知道坚持过多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代,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勇敢的,仁爱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时候变的世故、狭小,自私起来。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难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6】

曾经,总是听到师父说起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却从未静下心来去读一读他的著作,还总是振振有词地说:“工作太忙,无心他顾。”其实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真的太不成熟。在这一学期,学校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本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相伴随的,还有每日教师读书群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音频。这样全方位的渲染模式很好地照顾到了老师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既可以在零碎的时间去听音频,也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品味书中的味道。说实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总以为像他这样的大师,语言之中更多的应是给人一种高深的感觉。然而,看过之后才发现,他的语言简单而平实,看似通俗却又不乏深意,情理、事理丝丝入扣。内里微妙的思考,加之恰到好处的文采,令人读之无比受益。与其说它是一本大师的著作,倒不如说它就是一位拥有着博大胸怀、睿智思维的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所思、所感的娓娓道来。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上的这些个琐事,只要你是有心人,能够每天坚持去记录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很多年后,你也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的所有经典案例续编在一起,就能成为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或许苏老就是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教育之上,这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积淀。

苏老的书中,每一篇都能够从一个教育论点出发,然后告诉教师,怎样做能够更好地爱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今天,我在听的是苏老的第57章“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好巧不巧的是,今天下午,刚好有个孩子问我:“老师,我们考完试,您可不可以带我们全班去春游啊?”听完孩子一本正经的发问,我倒有些错愕了。第一点:我是质疑的。在孩子的心里,所有的学校举行的外出游玩,难道都不分季节呀?只要出去,就是春游吗?这一刻,我其实是觉得孩子们真是有意思。不过,很快我又意识到了第二点:孩子们那一种想要一起外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他们想的不是和自己家人出去玩,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感受那一份真挚的快乐。

这时候,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自己小时候,我曾经也是那么地期盼着学校组织集体活动。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在小学时一共春游过两次,秋游过一次。我也还记得初中时候的那一次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野炊。当时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本组的菜谱,然后由组长分配每位成员的任务。我负责带土豆丝,一路上,我提着那沉甸甸的,装着一半土豆丝、一半水的塑料袋,心情无比愉悦。这是属于孩童时代的回忆,至今想起仍会弯了嘴角。而现在,考虑到多方安全因素,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怕是很难实现吧。思绪至此停滞,而后豁然开朗。我想到了:我要带着孩子们这样去旅行啦!上午复习《场景歌》时,我就在想,文中给我们提供的四个场景,完全可以作为孩子们游乐的场地啊。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去寻找置身其中的感觉,似乎还有些困难。那怎么办呢?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不局限于书中的海鸥、沙滩、军舰,孩子尽可以去具体描述这些场景,哪怕是被螃蟹夹了脚、在鲸喷出的水柱上跳芭蕾,又有何不可呢?带孩子去“旅行”吧,带孩子去领略极光和深海吧!那里会有全新的世界,拥抱着我们,拥抱着这些充满渴望的孩子们。

平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编纂出了不平凡的人生。苏老用他的坚持与博爱,创作出的文字,值得我们每一位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细细品味。怀揣梦想,必得其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7】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学生因人而宜

关爱学生全体

先进理论指导

艺术教育成功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学习困难学生

八类群体之一

教师特别关注

提升责无傍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飞速前进

知识更新换代

师不学习落伍

继续教育终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教师助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8】

最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捧读此书,分明感受到作者新锐而独特的视角及他那丰厚学养,思想,智慧都在滋养,渗透教育者的心灵,进而提升着自己的智慧。因此,读一读,品味,思考;再读一读,再思考,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其中以下几点让我深有感触:

1。教师要终生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由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

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教师要善于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读着读着,正犹如在与一位睿智的教育大师零距离的对话,虽是无声,却感觉到彼此心灵交融相通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9】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