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时间:2022-10-07

[教案]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简介马克吐温

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于183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的一个法官家里。从12岁起,马克·吐温便出去当印刷学徒工、送报人、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代过着流浪生活。后来他又当过水手、矿工、新闻记者等。穷苦的流浪生活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接触到更多的劳动人民,使他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写作素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从《汤姆·索耶历险记》到《王子与贫儿》,从《竞选州长》到《百万英镑》,马克·吐温对社会中的欺诈、陷害、伪善等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笞。马克·吐温文笔犀利,既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善于进行夸张描写,寓讽刺于其中;他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幅幅既离奇又真实的图画,使读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病逝。由于对美国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三、概括全书的情节

一个主题: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四个“叙事单位”:

1、汤姆和蓓姬的故事

2、汤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

3、杰克逊岛的故事

4、汤姆和乔·印江的故事

四、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人物

五、阅读《当海盗去》,完成补充练习题

1、汤姆为什么会产生当海盗的念头?汤姆想当海盗的本意是什么?

2、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作什么?为什么最后选定当海盗?

扩展阅读

教你写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600(篇七)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600(篇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汤姆是一个顽皮、天真并且十分活泼的孩子,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调皮、恶作剧、逃学,这自然是家常便饭,不仅这样,捣蛋的方法一次比一次历害,让人琢磨不透,防不胜防。

虽然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他的行为总是让人捧腹大笑,顽皮归顽皮、淘气归淘气,我们却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心中充满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肢体语言的缺陷,并不能掩盖住他内心的优点,他曾说他自己是一个被人抛弃的,没有朋友的孩子,谁也不爱他;那些人发觉自己做错时,也很懊悔,他本想好好地做人,努力向上,变成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没人理会。

汤姆的崇拜者是海盗。在我们的眼中,海盗是一个最贪婪的大坏蛋,人们对他深恶痛绝。可是,在汤姆的眼中,海盗不是一个贪婪的坏蛋,而是一个行侠仗义的大好人,他们帮助贫穷的人,打劫富有并且还贪婪的贵族和有钱人。所以说,汤姆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一段短暂而又快乐的童年。但我觉得,汤姆的童年却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只会傻里傻气地玩耍,哪里会像汤姆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小年纪的汤姆,足智多谋。在犯了错误要接受惩罚时,总会想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鬼点子来为自己开脱。聪明爱动的他,经常把傻里傻气的同伴耍得团团转,自己便坐收渔翁之利。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写作借鉴] (文章)迷你小人历险记怎么写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写作借鉴] (文章)迷你小人历险记怎么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早上,我醒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周围的东西都变大了。但我感觉并不是周围的东西变大了,而是自己变小了!

我来到了厨房里准备吃面包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庞然大物,赶紧撒腿就跑,又回头一看,原来是哥哥呀!于是我大喊道:哥哥!是我,是我呀!本来我以为哥哥会听到我的声音的,但他以为我是一只很小很小的蚊子,看了我一眼就继续吃面包了。我跑到哥哥的影子下拿了一块面包屑,跑到客厅的桌子上,拿着面包屑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饱了。变小了以后,食量真的很小啊,而且比正常人小得多!

出了房门来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发现了一大片的森林,简直就像天堂!突然,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来到我身边,听着它的语言好像是在说:骑到我的身上来吧,我可以带你去很多地方。说着,他就把翅膀放下来,我顺着没有台阶的楼梯爬了上去,它把我带到了田园、学校、花园、草原。它还把我带到了一座有很多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的城市里。它说:这是我们很多昆虫的生活之地。

最后,他把我放了下来,我来到了一个很有钱的富人的家里。但我并没有那么幸运,一跳进来就是一个热乎乎的大箱子里,而且还越发越热。等我在快烤焦的时候,砰砰砰!一个像火箭一样的声音发出来了。我也随着一个热乎乎的东西出来了。终于脱身啦!我叫道。

虎口脱险后,我走着走着,无意间又变回原来的自己了。

[读后感推荐] 小老虎历险记读后感范文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推荐] 小老虎历险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今天,我阅读了《小老虎历险记》的第一部,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汤素兰。这部讲述了母老虎力雅以及它的儿子力力从出生开始便一直生存在动物园里,从未到动物园外。力雅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获得自由,力力则是无限向往外面的生活恰巧,红霞大山里的猫头鹰咕咕先生想弄进一只老虎,它三番五次向力雅发出邀请函,邀请它到红霞大山当女王,力雅逐渐被打动了。可动物园院长——胖光头先生一再阻拦,可力雅和力力最终还是被动物专家们送走了······

读了这部故事,我不禁感慨:动物没有自由!人类无情的将动物当做宠物,将其驯养,这让动物们没有自由,饱受束缚。人们用捕捉动物来获得金钱,满足自己的贪婪与欲望。常去动物园的小朋友,也许只能看见动物们正给你们表演精彩绝伦的马戏,便连连拍手叫好,可你们却不能见到动物们的辛苦劳累,不能见到人类是如何”调教“动物的!也许他们的遭遇就像曹文轩笔下的《狼种》中的大灰一样吧!故事中,小老虎力力曾看见了一个小皮球,想让它重新回到主人的身边,可力力关在牢笼里,无法如愿,人类给力力锁上了一道枷锁,也锁住了力力的快乐,同样,也所住了力力的自由·······动物们渴望自由,渴望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人类只给了动物一个栖身之处——冰冷的牢笼。

森林,动物们的家。那里没有笼子,只有快乐!即使森林里山势险峻,野兽纵横,但有更宝贵的东西——自由!

[读后感推荐] 小老虎历险记读后感范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后感推荐] 小老虎历险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今天,我阅读了《小老虎历险记》的第一部,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汤素兰。这部讲述了母老虎力雅以及它的儿子力力从出生开始便一直生存在动物园里,从未到动物园外。力雅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获得自由,力力则是无限向往外面的生活恰巧,红霞大山里的猫头鹰咕咕先生想弄进一只老虎,它三番五次向力雅发出邀请函,邀请它到红霞大山当女王,力雅逐渐被打动了。可动物园院长——胖光头先生一再阻拦,可力雅和力力最终还是被动物专家们送走了······

读了这部故事,我不禁感慨:动物没有自由!人类无情的将动物当做宠物,将其驯养,这让动物们没有自由,饱受束缚。人们用捕捉动物来获得金钱,满足自己的贪婪与欲望。常去动物园的小朋友,也许只能看见动物们正给你们表演精彩绝伦的马戏,便连连拍手叫好,可你们却不能见到动物们的辛苦劳累,不能见到人类是如何”调教“动物的!也许他们的遭遇就像曹文轩笔下的《狼种》中的大灰一样吧!故事中,小老虎力力曾看见了一个小皮球,想让它重新回到主人的身边,可力力关在牢笼里,无法如愿,人类给力力锁上了一道枷锁,也锁住了力力的快乐,同样,也所住了力力的自由·······动物们渴望自由,渴望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人类只给了动物一个栖身之处——冰冷的牢笼。

森林,动物们的家。那里没有笼子,只有快乐!即使森林里山势险峻,野兽纵横,但有更宝贵的东西——自由!

[读后感参考] 童话《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壹篇


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参考] 童话《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壹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它就是意大利作家姜尼·罗大里写的《洋葱头历险记》。这本书是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故事中的主人公洋葱头的爸爸老洋葱头,因为踩了柠檬王一脚,而被关进了监狱。爸爸希望洋葱头去周游世界,洋葱头就离家去游历了。在游历的路上,洋葱头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是南瓜老大爷、葡萄师傅、青豆律师、梨子教授、园丁小葱、小菜豆、覆盆子大哥、小草莓、小樱桃、南瓜大嫂、小红萝卜、鼹鼠太太、茄子大哥。洋葱头告诉大家自己想要救出所有监狱里的人,因为他知道他们全部都是被柠檬王关进来的好人。朋友们都决定助他一臂之力。

但是,正当他准备营救南瓜老大爷和村民们时,却被番茄骑士投入了地牢。在田鼠、小樱桃和小草莓的帮助下,他才被救了出来。后来又由于青豆律师的背叛,他又落入了番茄骑士的手里,被关进了老洋葱头所在的监狱里。田鼠把洞打到了监狱,救出了所有被关进了监狱的囚犯,包括洋葱头和老洋葱头。大家获救后,柠檬兵纷纷放下武器,大家共同推翻了柠檬王的统治,获得了自由。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洋葱头这个人物。他聪明、勇敢、善良、坚强,他小小年纪,不畏强权,与伙伴们一起团结一心,战胜了强大的柠檬王。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那就快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观后感精选: 《丁丁历险记》观后感(篇七)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观后感精选: 《丁丁历险记》观后感(篇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他很勇敢,会开摩托车,会开飞机;他额头上翘着一小撮红头发,永远穿着灯笼裤;他是一名报社记者;他勇斗萨克林,他是一代人的偶像。他就是:丁丁!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了我盼望已久的3D影片《丁丁历险记之独角兽的秘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丁丁在市场买回一艘古船模型,不想一系列麻烦因此接踵而至。原来这艘船模型是阿道克船长的祖先——弗朗西斯爵士的遗物之一,其中藏着海盗头子“红色拉克姆”的宝藏秘密。阿道克爵士离世前曾留下三艘“独角兽号”船模,“红色拉克姆”的后代萨克林企图以杀人灭口的`方式夺走船模。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将萨克林打败,集全了三艘船模暗藏的地图,解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

这部影片用了数字合成的高科技手法,片中的人物像真人一样。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那就是船长阿道克说的:“如果有一堵墙挡在你前面,你就要毫不犹豫地冲破它!”这是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冲破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学骑自行车,我担心摔下来,让爸爸在后面给我扶了半个月都不敢让他撒手。看了《丁丁历险记》我真是很惭愧,丁丁面临那么大的危险,都毫不惧怕,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冲破那堵墙吧,加油!

「教案收藏」核舟记教案其六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教案收藏」核舟记教案其六,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诎数

2、口译并评价。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