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女娲造人教案

时间:2022-09-11

[实用课件]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课件]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人儿,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⑸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①女娲的智慧。

a、“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问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b、“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c、“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样聪明美丽。”

d、“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②女娲的仁爱。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是没有实现她的愿望,而她已经疲倦不堪了。”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丰富、刻画细致。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蜗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蜗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蜗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娟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蜗造人》的神话故事。

扩展阅读

实用课件: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实用课件: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最新范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目标就是想以动作、游戏等形式进行活动,让幼儿通过听、唱、做、演等形式感知和体验音乐中音的强弱变化,运用恰当的力度演唱歌曲。在活动中激发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敢于表现。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倾听音乐,听辨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响效果,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

2.在表演时不与他人相撞,并喜欢向别人学习。

活动准备:太阳牌,乌云牌,雨滴牌。

活动重难点:能听辨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效,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热身运动

热身活动《小雨滴》。

“小朋友们好,我是雨滴姐姐,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

以活动中的角色来热身,可以为之后的游戏做铺垫。

二、导入活动

1.出示“太阳牌”:这是谁啊?太阳公公挂在天空中,天气好不好?忽然,一阵风吹过来,呼……哎呀,谁来啦?(出示乌云牌)大乌云飘来了,天要怎样了?天空下起雨来了。(出示雨滴牌)。

2.那雨滴是怎样落到地上来的?

3.幼儿听辨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雨滴姐姐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一起来听听到底是什么声音?(放录音:大雨的声音,小雨的声音)

——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大雨和小雨的声音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再次放录音,进行分段欣赏)

4.学唱歌曲,尝试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情趣。

下大雨时应该怎么唱?下小雨时应该怎么唱?

5.那雨滴是怎样跳着舞落下来的呢?

引导幼儿用手臂挥舞的大动作和手指抖动的小动作表现对大雨和小雨的不同感受。

这个宝宝跳地真好,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多请几名幼儿上来表演)。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活动中教师电脑下载了大雨“哗啦哗啦”的声音和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听觉有一个明显的分辨。

三、音乐表演

1、 现在,我们听着雨声来跳舞喽!听到是沙沙沙下小雨的声音就做轻轻下雨的动作,听到哗啦啦下大雨的声音就做大雨点哗啦啦落下来的动作。

2、结束活动。

[实用课件] 科学教学设计其六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实用课件] 科学教学设计其六”,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

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

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 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对迷信的原因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河伯娶亲故事。

3.教师提问:

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为什么?

板书:迷信

4.师: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5.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书:破除

7.师:有人曾说:“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过去,由于人们无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认为打雷是雷公在发怒。下雨是龙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缠身。

8.教师提问:

你们现在相信不相信这些?为什么?

9.小结:

以前,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以为这些是上天主宰,命运注定的。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过去人们弄不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用科学原理去解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提问:

(1)当牧场里的几百匹马出现各种奇怪症状时,当地人怎么想?怎么做?

(2)科学家做了些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了什么?

板书课题:相信科学 不迷信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本来不该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国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医院治疗,却把巫婆、神汉请到家中。难道巫婆、神汉真的能治病吗?

3.学生自读(课文3-5自然段)

4.教师提问: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吗?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斩鬼见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师演示:姜黄汁与碱水反应的实验。

6.教师提问:

要认清巫婆骗人的把戏,没有科学知识行吗?为什么?

7.小结:

迷信活动是蒙骗、愚弄人的。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个武器,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

板书:科学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当受骗的事例。

2.学生讨论:

听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例应该怎样对待?

3.教师小结:

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迷信害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相信鬼神和违反科学的事情,不参加迷信活动。

板书:努力学习 不相信 不参加

4.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应怎么办?

5.教师出示投影:

小强生病了,奶奶从香炉里弄了一点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对小强说:“你把它喝下去,病一会儿就好了。”

6.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小强,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看到这一情况怎么办?

7.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问题。

8.小结: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还要积极劝阻别人不要相信。

板书:积极劝阻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1.学生阅读“读一读”的小故事,谈感受。

2.教师总结:

同学们,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迷信思想,反对迷信活动。

板书设计:

六 相信科学不迷信

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学习 不迷信 不参加 积极劝阻

[实用课件] 《童趣》教学设计之五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用课件] 《童趣》教学设计之五”,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2、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3、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4、“文言文”知识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体,它与现代汉语同出于古代口语,因此,它的语义与语法的表现形式,大体一致,只是略有差异。

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

文言文的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什么?信(正确),达(通顺),雅(文采)。

文言文学习关键

a、熟读背诵(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b、用心领会(理清层次,把握内容);

c、积累文言词汇(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成语,名句);

d、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尽量直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如何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古今词义的不同是指古代使用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但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词。如“走”,古义为“跑”,现在指“行走”。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果不加分辨地以今义解释古义,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读。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

a.词义转移,即古代表示某个意义的词,现在表示另外的意义了。如“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仇恨。

b.词义扩大,即指同一个词,现在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广泛。如“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河流。

c.词义缩小,即指某个词在古代所表示的意义比现在广泛。如“谷”,古代泛指粮食一类,现在只指稻子或小米。

d.感情色彩变化。另外,辨别古今词义还要注意古代合成词的雏形和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差别。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秋毫:最细微的事物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多义词辨析

【以】

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观】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观之正浓:看

【为】

项为之强 因为

以虫蚊为兽:作为

舌一吐布二虫尽为所吞:被

[其] 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它的

使其冲烟而飞鸣 它们

蹲其身 代自己

神游其中 这个境界

疏通文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物外之趣”:观蚊之趣、观土墙花台之趣、观虫斗驱虾蟆之趣。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故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这一段在全文里有何作用?

总括。这一段总领并概括了作者童年时期时常有世以外的乐趣的原因,为下文的描述张本。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借助于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创造出来的,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用“把……想象成……”或者“把……看做……”或者“把……为……”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前提。)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6.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童趣》一文中,作者沈复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的趣事。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时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像,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则是进一步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我”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去领略书本上所描绘的。

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鞭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观察入神,而且还表现出“我”的正直可爱,天真无邪。

全文紧扣“趣”字着墨,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而这些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可这却是孩子们的小世界与外面的成人世界的融合,启发我们去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1、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2、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作业

1、背诵《童趣》。

2、成语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设计意图:布置背诵,巩固课堂诵读的成果。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词语,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六、教后随记

浅谈《童趣》朗读层次的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童趣》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