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读后感
时间:2025-06-13巴菲特传读后感(系列九篇)。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1
读书为何?我说读书为开窗。久闭的心门必定潮气太重,空气沉闷。这时若读到一本好书,则真像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给你带来明媚的阳光,带来沾有雨后湿润泥土气息的新鲜空气,甚至还带来鸟语花香。心房里的乌云和沉闷被明净、平和、快乐的气氛驱逐得无影无踪。而这时的灵魂就像遭遇多年牢狱之灾的囚徒突然遇到大赦一般地畅快和轻松。
《巴菲特传》正是这样一本好书。然而它给我的心灵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久久的思考,它像智慧的河流冲击着干涸的土地,我的心变得湿润而敏感。我一遍一遍不知疲倦地回想书中的内容,近乎神经质地思考巴菲特的传奇一生。这时范伟那阴阳怪气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来: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是啊,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从巴菲特他老人家说起。
巴菲特,何许人也?股神也!大家都知道炒股是非常疯狂的.投机行为,但它带来的高收益却往往像美色一样魅惑无数或聪明绝顶或糊涂透顶的股民们,让他们像飞蛾扑火般扑进股市。我举两个聪明绝顶的人的例子。牛顿和丘吉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这两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努力工作之余,也想过把股民瘾,顺便测一下自己的幸运指数。没成想股市这位神秘莫测的老人对待风云人物和街上买菜的大妈是一样的公平,他一点不考虑你的世俗地位,哪怕你是救世主耶稣他也一点不买账。两位风云人物遭遇“滑铁卢”以后迅速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股市不是自己一相情愿就能玩得转的,于是发了一番感慨后迅速作出重大决策(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值得各地官员们学习,决绝的态度值得对股市一往情深却总是很受伤的各路股民们学习)这个重大决策就是:今日一别,永不相见(和股市)!!!看这个英明的决策多帅,足见伟人和庸人的差距。这个决策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因为世界为此少了两个地位显赫的股疯子!!!
看到此,估计有人得骂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我也很无奈啊!若不是为了突出我未来的同行巴菲特的天才,我才懒得罗嗦这么多呢!简单一点说,天才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就独立自主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刨去手续费净赚5美元。这是巴菲特在股市上赚到的第一桶金。刚才我为什么说“独立自主”这个词呢?如果您认为我为了执行中央文件精神,不顾客观实际,非得生拉硬拽像某些干部似得,您可冤枉死我了。我用这个词确确实实有它的需要。因为买股票的钱是巴菲特自己的,买哪只股票也是他自己决定的,他父母根本没有参与这件事。那您不禁要问了:巴菲特那么小哪来那么多钱?还不是父母亲戚给的,无非是以前给的呗!那我告诉你,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钱是他自己挣得!!!也许你还有疑问:,巴菲特一十岁小毛孩怎么就敢趟股市这趟浑水呢?而且不仅没淹死他,反而让他抓住了大鱼,他的运气可好啊!您甭说脏话也别发牢骚了,让我告诉你吧!他并不是运气比别人好,他只是不把买股票当作投机行为而是可预测的投资行为而已。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2
巴菲特说投资理财很重要,巴菲特很朴实,我们和巴菲特的不同在于有没有坚持做自己爱做的事。重要的话一般都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但“有了想法就去行动是沃伦的准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巴菲特的家人对巴菲特有什么影响呢?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在证券公司工作过,影响了巴菲特的兴趣爱好。他爸爸为人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热衷政治。当巴菲特该交第一笔税金的时候,他拒绝了爸爸替他交的建议。他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一生都将税收平等视为自己的第二事业。
巴菲特也继承了父亲爱思考的品质,有质疑精神,爱阅读,但不盲信老师和书本的话。在上大学之前就通过阅读和实践有了丰富的金融方面的知识。
巴菲特的.童年生活是压抑的。因为妈妈利拉在生下他的那一年,因为她姐姐的去世,性情大变,对孩子动不动就严厉责骂。本来就性情温和的巴菲特花更多的时间读书。成年后的巴菲特也还是躲着母亲,不愿意单独与母亲相处。
巴菲特缺失的母爱一定程度上在他姑姑那里得到了弥补,当经济学教授的姑姑对非常疼爱,也教授他许多知识。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有爱的家庭,孩子可以完好地发展自己。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论家庭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巴菲特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孩童,聪慧,内向,敏感和勤奋,他像害怕成长一样害怕改变”。
这里的成长应该不是进步,而是衰老。世界首富的他最想长寿。书中说,“他是一位内心强大的先贤式人物”。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3
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态,我购买并拜读了罗杰。洛温斯坦的经典著作《巴菲特传》,在老师众多的推荐中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于心拙口夯的我来说,读其他经管类的书籍让我略感佶屈聱牙,而《巴菲特传》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沃伦。巴菲特生活、学习、工作的生动描写,得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巴菲特本人,学习其投资技巧和一些金融知识。本书没有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巴菲特的所作所为及对他一些观点的简单分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觉得妙趣横生、简单易懂,有时更有醍醐灌顶之感。
因为时间原因,整本传记没有读完,但在前部分的阅读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很多。首先他立志很早,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祖父欧内斯特经营着一个杂货店,父亲霍华德在证券经济公司工作,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小巴菲特也难免从小打上未来股票经纪人的标签,他更是在12岁时发誓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看似童言无忌,却不无根据,巴菲特从小天赋异禀,对数学充满兴趣,对数字非常敏感再加上其强烈的赚钱欲望,也造就了他内心的成熟;其次他乐于实践,6岁时挨家挨户兜售可口可乐、加价卖出捡来的高尔夫球、13岁时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和好友成立旧弹子球公司、大一时成为管理者监督50个报童等等,其19岁时就已经有了13年经商经验;最后,勤于思考也是他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品质,善于从小事中发现问题,和同伴一起分析思考。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他也是上课最活跃的,与恩师格雷厄姆交流最多。他坚持在自己看得懂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理论和方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4
巴菲特是世界知名的.人物,他的成功也经常被人们拿过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也对巴菲特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打开了《巴菲特传》。
巴菲特从小就被父母灌输总价价值,巴菲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他五岁开始摆小摊卖口香糖,再卖柠檬汁。他还在赛马场捡票根,当过高尔球童,买高尔夫球,并且兜售必胜马仔系统。他对数字非常铭感和喜爱。
11岁时,他以每股38美元,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并且给姐姐多丽丝也买了三股,后来股价跌到27美元,之后又回升到40美元。巴菲特迈出了股票赚到股市上的第一桶金。可是等他刚刚出售完,股价就一下子涨到200美元。这给小巴菲特好好上了一课。让他明白在投资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
后来他的爸爸当选了议员,全家离开了奥马哈,搬到了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弗吉尼亚镇。几个月后,巴菲特搬回奥马哈。1943年13岁的巴菲特回到华盛顿开始送报的生意,这时他每月可以挣175美元。14岁时他由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投资了一片40英亩的农场。到1950年时他已经攒下了9800美元。
1951年,他大学毕业,1952年结婚,1954年他去一家共同基金工作。个人投资了保险股票,从15美元不久就飞涨到70美元。在之后的人生中他不断积累资产1956年的时候他的资产已经达到14万美元。
后来,巴菲特看上了投资,在他投资的过程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963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已达2200万美元,个人净资产达到近400万美元。巴菲特尽量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预测,尤其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测来买卖股票。与之相反,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因为他习惯于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1963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股东。1965年,34岁的巴菲特许诺48岁的蔡斯,让他来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裁。
1970年,伯克希尔公司从纺织业赚到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但是从保险业却赚到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赚到260万美元。但巴菲特没有关闭纺织厂,而是在自己的良心、满足感,以及金钱之间达成了一种妥协。
巴菲特一直信奉两条原则,第一条就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就是重复第一条。我们普通人可能难以到达巴菲特的程度,但我相信,读了《巴菲特传》以后我们应当懂得,面对财富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态度。中国有句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是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公司其实并不是很多。面对财富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巴菲特说过信誉比财富更重要,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保持信誉。我觉得这正好符合中国人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希望这些经验能够给我更好的启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冷静的人。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5
我必须承认,我比较反叛,别人夸赞的,我一定质疑,并刻意地排斥,不愿去接触,一直到慢慢地了解为止。
对于巴菲特,对于他“股神”的称号,我是不以为然的。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思考,这件事,让我对一切的追捧和崇拜嗤之以鼻。随着对金融的兴趣增加,我开始阅读很多书籍,慢慢地发现巴菲特此人,并不像传言之中的那么浅薄,于是我开始看他的这本传记。
看到页码数和开头的啰嗦的西方文体,第一次尝试,没超过50页就放下了,我讨厌西方人写的东西,跟梦话一样毫无边际。第二次是这一次,读完了,受教不少,但对西方文体仍然痛恨,让我受教的是巴菲特其人的经历。
巴菲特出生于30年代,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萧条,一是70年代,二是正在继续的08年开始的风暴。他的性格方面我不感兴趣也不想评价,我欣赏的是他对于投资理念的把持,只做自己看懂了的投资,宁可错过无数爆发的机会,也要严格控制风险,即使经历低谷,无论别人如何张狂,仍坚持自己的路。他拨开迷雾,牢牢地抓住了经济的本质,而不像大众那样,被浮华的表象忽悠瘸了。
书太长,非常希望能有本精简版,这样我会多读几遍。也建议朋友们读上一遍,他人生的经历,确实可以作为你我的参考。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6
在这之前我以为我懂了巴老,其实我错了。他真正是一个多面性格的人,完全看完后我发现我对他有太多的疑问。
1、他为什么从小就爱打工,送报纸,弄弹球等。一般的小孩如果家里不是特别困难是不会要小孩这么早就工作,是因为巴从小就爱钱还是因为他的性格从小就独立这个早是不得而知。我的第一次打工,是读大学时和室友卖贺卡,那时走出家门也并不完全明白钱对一个人的作用。
2、在他的操作方面,他其实不单单是买股票,而是收购某家企业,做他的董事,这个和单纯的股票投资似乎也不一样。是因为他的想法还是希望拥有多家有“护城河”效应的实业企业吗?还是收购某家企业在一家市场交易会更低价呢?
3、他对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拥有某种偏好,他收购《华盛顿邮报》等,但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可谓非常大,他又会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呢?
4、好吧,说到他的.性格,他在财富和经济方面是有天赋的,但是我想他的家人在早年应该说必须得忍受他的无趣与小气吧。所以她的妻子会离开他,不和他住在起,但奇怪的是,两人也不离婚。后来另一位经苏珊介绍的女子陪伴他在奥马哈生活。小时候,他的儿子摔倒了他也会置之不理,家庭的乐趣也太少了。这些影响对他日后的三个小孩多少是有影响吧,他的三个小孩都曾离婚随后再婚。他对钱出奇的吝啬是很难想像的。他富的如油却不愿给钱给她的小孩用,哪怕一点点。他65岁后才开始变得大方起来,这种性格的人让你很难想像,怎么可能是巴菲特,我并不是他一定要奢侈富华的生活,而是家里人向他借钱都不肯。他的内心世界其实蛮难读懂。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7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热衷于寻找那些便宜得几乎没有风险的公司来投资。巴菲特将这种行为升级为一种思想:别指望做大生意。如果价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获利颇丰。
那如何去寻找价格低廉的股票呢?
按巴菲特的做法,当他投资某家公司时,总是阅读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报告,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及策略。注重公司的成长性。而公司的成长性最能体现于每股真实价格与现时市价的比率,只要这个比率能够大于一,这个公司就值得投资。
但前提是每股真实价格从何而来,那就必须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理论上并不缜密的计算,通过资产负债表或年度报表之类的公开信息,可以得出大致正确但不准确的公司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通过估算的无形资产),再除以该公司发行的总股票数量,就是公司的真实股票价格。
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投资该公司之前,你可以想想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如果你意图收购这家公司,你对这家公司进行评估后,你可以出什么价格。这个价格就是格雷厄姆所启发的:这个企业售价多高?它用来衡量股票价值。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是(关键在于)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别出那些偶尔出现的其作价远低于其价值的公司和那些作价已经很高(远高于公司价值)的公司。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8
“选择一只股票靠的并不是旁人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是要靠事实说话”,格雷厄姆逃脱了股民在博弈中的心理悖论,他认为股市像一个投票机,数不甚数的投资人会通过这个市场来投票,而秘诀便是理性价值评判,当股价远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坚决买进,同时坚信股价会有补涨的.那一天。巴菲特将作为偶像的格雷厄姆的话铭记在心,并且巴菲特恰恰也是这样做的,他被人们称作是"奥马哈的先知",就是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市场的大起大落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性,从1969年的牛市狂热中退出市场,到1973年市场暴跌后勇敢挺进,巴菲特的成功也正是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理性的判断。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超乎寻常地专注工作,保持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巴菲特的成功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告诉我们如何在嘈杂的社会中大隐于“世”,保持一份理性。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当中,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当然切记不要走向极端,固执已见、盲目自大、标新立异。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9
主人公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塑造者,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资产总值超过六百二十亿美金。是一个比韦尔奇更懂得管理的人,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以世界顶尖投资人和令人难以企及的能力创造财富而赢得世人的称赞和追捧。巴菲特也是一个平凡人,因为他跟普通人一样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可是他却拥有一个普通人难以树立也难以拥有的伟大目标和决心。他从小就树立目标跟理想,长大后追逐自己的理想,中年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老年的他便成为世界的焦点。
巴菲特是成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天生便对数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人们随便说出某个城市的名字,他也能准确的报出人口数,死亡率,赛马胜算等等。即便是老年的他也能说出某个城市或者公司五年甚至二十年的盈利状况。由于对数字有天赋这一点,对于投资上是非常有利的。
有理想有目标的我们是快乐的,可是我们又要考虑如何实现我们的理想与目标。这时我们要注意即使有了理想有了目标却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能成功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那我们还考虑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放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吧!
曾听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名要早。”我脑袋突然闪过“成功不是等到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的”这一念头。WwW.ZY185.coM
是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从不认为我一定能成功,但我始终追求一个比昨天更棒更成功的自己。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能,但我不相信只要是我努力换来的成果会不如别人。
我有我的理想我的目标,我会用努力证明我也可以成为像巴菲特一样棒的人。
-
需要更多的巴菲特传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巴菲特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