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心得体会 >导航

《于丹心得》读后感

时间:2024-05-26

《于丹心得》读后感5篇。

当一项任务完成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我们可以将自己产生的感悟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积累总结自己的经验,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丹心得》读后感5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于丹心得》读后感(篇1)

于丹在《庄子心得》里曾经这样写道:孔子给我们揭示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初见这个词,只有一种朦胧之感,并无法真切地去感知它深厚的内涵。也许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某个特定的词语才会散发出它独特的光芒。也只有在这难忘的高二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刻,我才能真正揣摩到活在当下这一词所寄予的一丝超然淡泊的情思。

人从出生起,就踏上了永远的征程,直到死亡的尽头。无论乐意与否,人生的长河就一直永恒地流个不停,无论是逆境拼搏,还是安于现状或是犹豫徘徊,都阻挡不了生命之河的流失。所不同的是拼搏的人生会更加精彩,显得长久而有意义,安于现状或犹豫徘徊的会被冲着走,于茫然中失去青春,坐叹别人的美丽,空慕别人的辉煌!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人本身能自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孩提时少不更事,只能傻傻地等着长大;稍大一些就要进入学习阶段;老了又力不从心啦,做不成什么了;再除去必要和不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可利用的时间真正是少得可怜!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从懂事起,就必须不断进取,积攒生存的本钱,也就从此时开始,人的分别也就开始有了;成年后是拉大距离的日子,有人奋进得意,有人踌躇徘徊,有人沮丧颓废,因而有人前途金光闪闪,有人的面前却一片黑暗,然而金光闪闪的也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一片黑暗的也不一定没有出口,那就要看各人的努力和机遇了。

人的一生总像波浪一样的起伏不定,其中的坎坎坷坷是谁都无法逃避的,除了要把握准航向之外,就是要坚持不懈了;坚持应该是最最简单的成功秘诀,这样成功就会时常眷顾你。因而有的人真的就是一生春风得意,有的人也可能稍不注意就翻了船陷入绝境,有人则会冲出黑暗走向黎明,选一条正确的路走出人生的舒畅和幸福。

其实,成长更是一场丰盛的晚宴,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坚强,如何乐观,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不知不觉间刻下了成熟的烙印。成熟是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曲圆熟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别人观察的从容。它让我们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让我们在成功时依旧心定坦然。

最后,无论成败得失,也无论是得意沮丧,统统都得进入力不从心的老年,只不过有人安享,有人苦熬。

感谢,感谢,太多的感谢,凝聚成一颗充满感恩的心。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感恩于今天。伶人不得不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我们一定不能够在今天的盆景里移植明天的芬芳。人必须现实,人不得不现实,不得不学会面对。在生活中应始终秉承一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气度;在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世界里应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

我想,只要把今天过好了,那你就过好了这一辈子。贫富即非天定,也非强求,只要过得快乐,那你就是幸福的;不必为过去烦恼悲伤,也不必为未来忧心重重,其实你想得再多再远,也必须从现在做起,后悔死了,发愁死了,也就什么都跟着完蛋了,徒然浪费生命,却毫无益处!只要你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过好了你的今天,那你还何愁你的一生不幸福呢?

人,不管快乐的理由是什么,也无论幸福的质量如何,只要你尽力了,没有荒废时间,没有随波逐流,做到了你应该做的,你就无愧于人生!宁静很难,志远更难。但当逝去的生命被纳入漆黑的彼岸世界时,灵魂却结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忆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迸溅成四个血色大字活在当下,与鲜活的生命同在。这就是你的人生---与众不同的幸福人生!

《于丹心得》读后感(篇2)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

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和朋友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产生美。

当然,这不是为了疏远朋友。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他们必须能够提供帮助。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

我们说交朋友时应该尊重朋友。没有尊重就不可能交到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

自律就是善于约束和控制自己,要大胆地说和做该说和该做的事,不要说和不该做的事。现在,学生之间的未来交流不仅是相互的,而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仅凭一方的主观意愿行事。第三,要大度。

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就是付出,付出就是培养真挚的感情,而宽容是这种感情的核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如今,我们被社会上一些世俗的耳目所感染。很少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和理解生活,更不用说记录你的想法了。

都说现在的缺乏快乐、缺乏幸福感。但我想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仅仅人的心态,就像如果知道知足,就会长乐一样。

《于丹心得》读后感(篇3)

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一边随着**的节奏翻看着,一边用笔在认为精彩的地方勾画着。

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匆匆写上几笔。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题目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领会“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一下子把古代孔子与当代我们,拉近了许多。孔子原本就是凡人。

即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毕竟仍是天地中人。我们最好把他当作人,因为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人。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是善良,好学,周到,观察和远见的,他们的思想将穿越时空。

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实际上是全人类的智慧。但也有许多所谓的圣人没有尝试过实践自己的话语。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自己并没有去身体力行。

也有的纯粹是在兜售“精神鸦片”,目的是蒙蔽、欺骗、麻醉和愚弄人民。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假冒伪劣的货色太多。人们经常被欺骗。他们不能轻易相信那些话。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它既太平稳定又竞争激烈、既繁荣昌盛又腐败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浮躁彷徨。

这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很弱,很容易被不同的颜色所接受。有了这种灰色的混合,也许社会可以和谐,世界会更好。因此有必要大布其道。

然而,孔子不能被视为救世主。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想他只是吹吹牛皮而已。

说过头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实质就是在“布道”。天地人之道,灵魂之道,生活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生活之道。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

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是否也暗含着不全部的赞成和认可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侃侃而谈,我倒觉得《论语》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用心灵之道可以概括通篇《论语》。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客观的外部世界。

孔子的观点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缺陷和遗憾。缺憾、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认识和面对,然后努力弥补。

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自信源于淡定和坦然。

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心灵的境界是等级的,它的力量是无穷的。《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

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平常也说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从容笃定、不骄不躁等等。无论是在物质匮乏,还是衣食无忧之后,心灵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

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毛病,常常能置人于死地。始终保持纯洁和健康是您的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的人,生命是永恒的。心灵必须把握好处世的原则与分寸。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观点,真有点出乎意料。可细细品味,方悟其中真谛。平常所讲的“以德报怨”,其实才是虚伪迂腐,经不起推敲的。

处世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规律,顺其自然。贵在公正耿直、光明磊落。东郭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

没有必要浪费他们有限的生命。这既是原则,又是分寸。我们应尽力好生地去把握。

原则上,把握得当尤为重要。过犹不及,适得其反。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能随便就丢失了自我。

再亲密的人,都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这样才有期待、憧憬和追求,永远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可越俎代庖;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

如果你早一天理解这些原则,你就会早一天开始幸福的生活。

修养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绅士。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除了把仁、知、勇,作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具体标准,即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

孔子很谦虚,他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和标准。圣人况且如此,可见世上真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是介上大多数人不是一个或另一个,而是介于君子与恶人之间的普通人。

不少被标榜为君子的人,其实只是伪君子而已。与小人难打交道,却容易识别。伪君子,穿着庄严的长袍,威严,欺骗性,更难对付。

我们要达到绅士的要求和标准,关键是要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决心。没有恒心,就会见难即退,半途而废;就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就会常立新志,等待明日。他从不打算从今天开始,总是在同一个地方。

没有定力,其实就是根基不牢。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左右摇摆。随之就对心中那一点点正确的主意,产生怀疑。

面对各种**,很容易改变初衷,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看来,这只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想法。实则是根基不牢,缺少定力,走上歧途只是早晚的事。

孔子教导学生交好朋友,而不是交坏朋友,也就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学好,成为绅士。他提出“益、损三友”的标准。正直、诚实、广见博识的朋友为益者,谄媚拍马、两面派、夸夸其谈的朋友为损者。

孔夫子的良苦用心,当然应该领情,却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人类的种族区别,社会的层次差异,行业的领域分割,岗位的分门别类,早已把人们划分到无以数计的不同的圈子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自然规律。

在人生的圈子里,谁都不可能只与好人来往,而要学会与各种人共事打交道。如果太清高介意,势必就成了孤家寡人。而且,现在朋友的观念已经变了,变得越来越庸俗,没有含金量。

遇到的人没有朋友相配,但真正负责任的朋友并不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一句名言,也很有几分道理。

关键是你自己去把握。不要对你的朋友期望太高。否则你肯定会失望的。

我认为孔子的理想观是非常明智的。他不好高务远,不强其所难。而是十分注重实现理想的起点。

这个起点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充分体现了心灵的呼声。看似胸无大志,其实非常清明。作为一个普通人,谁不想有所作为呢?

可明智之人,从不好高务远,也不锋芒毕露,更不怨天尤人。要脚踏实地,先把现在的工作做好。他无论在哪个行业和层次工作,心灵都是愉快充实的。

同时也决不像个定型的容器一样,就此终了一生。但要随时倾听时代的召唤,为社会做新的责任。他的思想永远年轻,自信,充满活力和准备。

心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孔子把人生分为青年、成年和老年三大阶段,具体概括为六个阶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其实讲的就是不同阶段的心灵状态。他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

而在这从容之前,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几千年过去,今人已非古人。

况且人各有志,哪能一概而论。人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有的

二、三十岁时,能够提前感悟到

四、五十岁的境界。有的到死也是懵懵懂懂,糊涂一生。

学而不思,等于没学,哪会有什么长进提升。懂而不精,什么真本事也没有,这样的人又有何用?“而立”的内涵,即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心灵的指向决定行为的方向。头脑要清醒自省,从容不迫,坚定不移。“不惑”需要大智慧。

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物质的东西越多,人们就越困惑。学会舍弃是做到不惑的关键。

“知天命”,关键是那个“知”字。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知道规律。

心灵中有了一定之规,还有什么难题应对不了,还有什么烦恼困扰自己!知道了天命,就会到达“耳顺”的境界。悲天悯人,包容宽厚,理解万岁!

“耳顺”之后的“从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心灵经过了千锤百炼,去伪存真,已经炉火纯青,由必然王国升华到了自由王国。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世界有定律,人生皆自然。这时候的心底是淡泊后的清明,坦然中的笃定。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能从容面对,宽厚一笑!

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事。这才是真君子之所想所为也。从心所欲的境界,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

只要我们注重修身养性,我们早在一天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我想这才是真正积极的生活。

(2007年1月20日在永济家中)

《于丹心得》读后感(篇4)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细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北师大教授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将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包括 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现代社会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

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于丹心得》读后感(篇5)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