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时间:2023-05-30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合集6篇)。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合集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

5月23日晚,东青山西同志们一起学习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内心波澜,久难平静。当民间艺术遭遇现代科技,珍贵艺术逐渐被遗忘;当传统文化遭遇信息时代,文化精神不再受重视,身为炎黄子孙,身为民族的接班人,该作何思考?又该如何应对?

真正的老师,会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绝对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而真正的学生,则会谦卑受教,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个人得失,继师之志,将老师所教发扬光大。电影里,焦老师是这样的老师,天鸣是这样的学生。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尊师重道,传承道统,是学生的本分。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如此一脉相承,才会有好的教育。电影中,针对天鸣的疑惑,焦老师叮嘱他说:别盯着手里的那几张票子,得盯着手里的唢呐;天鸣在人群中迷失,焦老师一句话,唤醒梦中人;临去世时,焦老师依然不忘唢呐的传承:我卖牛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你把唢呐传下去。在焦老师那里,唢呐的价值超过了金钱的价值,唢呐的重量超过了自己生命的重量。唯有这样的情怀和热爱,唯有超脱了利益的桎梏,真正的教育才能落实,文化的真正精神方能得以传承。

另外,对焦老师选择学生的原则与标准,印象深刻。相比于聪明,更注重德行,因为德行才能真正让让师者放心,让一个人走得长远。独具慧眼,善于识人,才能选对接班人,这也应是一位老师必备的能力。

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浪潮中夹杂着利益的诱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权威”.电影中,面对如此浪潮,师徒二人显然因势单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人们对于唢呐匠越发的不重视,相比于唢呐老套的表演形式,人们更喜欢看美女,听流行音乐。不是唢呐落伍了,唢呐还是那个唢呐,只不过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世道变得利益至上,人心变得浮躁不堪。唢呐是一门艺术,浮躁的时代下浮躁的人们,哪还有心思欣赏这唢呐?不再像以前那个时候,婚丧嫁娶,首先重视的是唢呐,人们的眼神中透着敬畏,仿佛唢呐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神圣,过世的老人,如果能配得上《百鸟朝凤》,则代表着他德行厚重,功德圆满。于是,唢呐不是简单的乐器,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信仰!世代延传,这种信念便约定俗成,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就是这几百年的传统啊,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竟然显得如此“弱不禁风”,时代发展,新旧交替,本是无可厚非,但在这巨变和聚变中,人们是否丢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呢?

传统,传承正统。正统代表着正直、正义和正气,正统不存,便难怪社会有不正之风了。艺术是表现形式、表达手法,是一个民族文化核心和灵魂的外现。艺术的形式与技艺丢了不可怕,可以通过刻苦学习,重新找回来;但支撑艺术长久流传的文艺精神、文艺灵魂一旦丢失,便意味着这类艺术正统的丢失。而“民艺论”定文化,古往今来,民间艺术一直离老百姓最近,区别于宫廷或贵族艺术,它们起到了极大的教化大众百姓、影响社会风气以及塑造民间文化的作用。以“评书”(又称“说书”)为例,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评古论今,演绎人生,在嬉笑中辨清是非,在怒骂中阐释大道,在中国民间非常喜闻乐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网上有一段关于“陕北说书”的文字,可令我们感受一二:

“每逢说书,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坐在一孔窑洞里。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窑洞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小时候,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那些盲人艺人说书。前面往往加一段”小段子“,然后才开正本。如《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乌鸦告状》等,常常听得我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

而今,民间艺术受时代冲击,民艺精神受世人冷落,民间技艺找不到接班人。民间艺术传承之困,如何突围?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了一个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如何传承。这是个很重要的课题,亦是一项大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民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风骨,把根留住,把风骨保存,是每个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有继承才有传承,有传承才有文明。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就是说,民族的文化、文艺里的核心永远不能丢。而若要继承,则有赖于“师承”,中国的师承文化,老师超脱利益,传授的是“心法”;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老师身上的精神与热爱。唯有这一份信仰,才能使文化、文艺得以继承和传承。

文化在于转化。时代在变化,民间艺术如果始终保守陈旧,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则必将被淘汰。因此,民间艺术需要应时代特点,主动调整创新,满足并引领当代人的需求,给民族文艺赋予新内涵。当今世界是开放的,民艺也要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学习新元素、新理念和新思路,并借助科学技术的有利工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造中华民族伟大事业。

民众意识觉醒。空有民间艺术艺人们的坚守,得不到民众的响应,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人们在信息大爆炸中逐渐被淹没而迷失方向,亟需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寄托。人心浮躁,世风日下是危机,危机背后定有转机。人们需要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的滋养,这也是民间艺术重新发扬光大的大好时机。民众意识觉醒了,民间艺术的春天便不再遥远。

《百鸟朝凤》,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其中讲到了两代唢呐匠为了唢呐艺术的传承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诸多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是,主人公焦班主选拔接班人。他看的不是一个人才的能力和天分如何,而是看他的内心和做事的态度。看到父亲摔倒会流泪,练习吸气时的卖力,割麦子时的脚踏实地,为了守护唢呐险些被烧着等细节,这些经历也为游天鸣练就一身好本领打下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做事情稳扎稳打,才能步步突破。在年轻时,选择了好老师,就选择了榜样和事业。在年老时,选择了好学生,就选择了未来与传承。焦班主用慧眼选择了好的继承人。在当今迷乱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选择。

第二个是,焦班主对艺术的追求。爱到骨子缝里去,爱到心里去,爱到自己为了唢呐流血,用生命在追求和守护着艺术。他说,时刻记住,唢呐是为自己吹的,不是为别人吹的。他用一生在坚守着对唢呐艺术的追求。看到焦班主在喝完酒后,吹起唢呐时的如痴如醉,炽热的心在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事业。我想,他们虽不是物质的真正富有者,但是确实是精神上的真正富有者。追求唢呐艺术之路也是一种事业。他们为了这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在追求,在呵护,在进行最后的奋力拼搏,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在最后要离开时,还想到为下一代人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试想,我们任何人不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吗?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能不能爱到骨子缝里面去呢?为了事业,不顾一切苦难和阻挠,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能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一颗匠心精神,去做一份事业,将来又有何事不可为之?

第三个是,中西文化的对抗。电影里的唢呐,代表的不止是唢呐,更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思想,当现实的压力不断袭来,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是坚守,还是放弃?随着一代又一代老人撒手人寰,我们民间优秀的艺术又将何处去安放。等上一代人都逐渐离去,发现我们成为社会真正主力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又能见到多少?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能留下多少?如果不去继承,那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痛,也会成为代代人的痛。没有继承,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文明。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把握好当下美好的艺术,让其在现在以及将来发挥他们璀璨的光芒。一个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枯竭。一群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鲜活。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热爱艺术的人民,凝聚起来,众志成城,为了艺术的继承,为了艺术的发展,共同奉献和努力。希望将来有一天,生态长城建设起来了,在长城沿线的大讲堂里和大剧院里,我们都能听到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悠扬美妙、无与伦比的演出。

一部片子的质量,不是只看票房,它更取决于观看者的质量。没看之前,媒体的所谓炒作,票房低的《百鸟朝凤》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可以说众说纷纭。站在个人喜好角度,谁都可以发言;倘若站在民族的高度,人文的角度,其价值又有多少人能够估量得了?“感动,回味无穷”是观后最大的感受。影片中那些朴实的话,让我收获很多。

打开百宝箱,师傅对徒弟游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随即,拿起一根唢呐兴致勃勃地演奏了一段,忽地栽个跟头倒地酣睡,嘴角露出甜甜的笑。有人说,师傅是为找到了传承人开心开怀;也有人说,师傅是在言传身教,真正的秘诀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不管何种理解,最重要的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声音,与外在无关。纯粹到,没有一丁点杂质,是忠于选择,对生命认真负责。师傅焦三爷,传授的不仅是唢呐这么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正如,师傅选中天分并不高的天鸣是因为,“你看见你父亲摔倒,扶他起来的那滴泪”.

厚德才能载物,人无所成时该问问自己修炼了多少德行。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别人,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面对西洋乐队的冲击,鞭炮炸响,天鸣的脑袋也炸了。这时,焦三爷出现在寿宴上。一句“沉住气”将天鸣的魂给拉回来。由此,产生了与西洋乐队的抗衡,双方示意一决高下。可笑的是,镜头前的特写,演奏西洋乐队并非洋人,唱歌的所谓美女露出细长的大腿,在台上有如风摆杨柳,一群痞子看得眼睛发亮,当几乎所有人被靡靡之音迷得神魂颠倒的时候,高高的唢呐声响起,焦三爷带领徒弟们誓死坚守阵地,而痞子不愿意了,将人推到,孤独的唢呐摔落一地。

西洋文化好比西方文化的入侵,老祖宗的东西受到很大冲击,在还没有被认清价值时,已被捣毁得体无完肤。导致今日众多节日、品牌不姓中。当冯骥才老师呼吁古村落的保护时,很多“快餐式楼房”拔地而起。试想,这些楼房有供后人研究的价值吗?而真正匠心独运的中式瓦房已消逝殆尽。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试问真正美丽的乡村是什么?仅仅是几堵新刷的文化墙么?走访长城沿线某村,明清留下的门楼屈指可数,现都已残败不堪。它们孤独的立在巷子的角落,无人关怀。村委中心的老瓦房,立在马路的尽头。村长说,“这还有啥价值,推倒得了呗。”听后,心情难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躁的社会?

领悟真谛方能打造精品,精品都是靠打磨而来。前不久《我在故宫修文物》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同样,影片中的唢呐匠,靠的也是一个“匠”字。记得小时候,乡里办丧事时,常能听到唢呐声,当时只觉聒噪难耐。今日一曲《百鸟朝凤》,却听得很是陶醉,我不知其中的原因何在?

焦三爷教徒弟为的是票子吗?显然不是。夫妇二人年龄不小,一面勤于耕织,一面倾心带徒弟,日子照样维持。他们神色祥和,言谈举止间透漏着某种高贵的气质。当知道游家班出活了,三爷语重心长地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天鸣说:别光盯着那几张票子,要盯着手里的唢呐。独对“不行接师了”感到无奈,尊师重义,天经地义,所谓潮流并一定是主流。

随着时代发展,不盯几张票子,几乎人人伐而诛之。父母不愿意,亲朋好友不愿意。而偏偏有些人价值观不一样。在旧俗没落时刻,在吹唢呐挣不到钱的时刻,天鸣的父母、妹妹、朋友频频相劝,“要不另谋他路吧,别死守着不放”,而天鸣的回答总是:我答应过师傅。故,钱并不是他衡量做事的标准。

为了捍卫技艺的传承,面对游家班的解散,三爷大发雷霆,甚至不惜生命去保住最后一根血脉。在村长的丧礼上,他拼尽最后的力量,告诉世人:《百鸟朝凤》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这曲,列举完村长一生为百姓之所为,《百鸟朝凤》,敬送亡人!焦三爷亲自上阵,唢呐将人们带入深深的悲痛之境。盖棺定论,这或许是对亡灵最大的尊重。唢呐表达了这种风俗礼仪,焦三爷捍卫的更是唢呐背后深深的含义。

文化传承这条路上,为的不是金钱、名利、为的不是大慈大悲、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观看电影《百鸟朝凤》,感到很厚重很受感动,有好几处细节都戳中我的泪点。在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大局之下,必然会有文化的没落与兴起。然而,在这潮起潮落的没落与兴起之间,如何守住自我的内心,选择自己的人生,想必是每个独立的尚未完全失去自我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就像陶泽如老师扮演的焦三爷一样,“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这才是独特鲜明的人生。

电影的主人公游天鸣,或许这名字就起的有深意,这苍老的唢呐声仿佛是天地之间的一声孤鸣,试图使尽最后一丝气力唤醒当下浮躁的人心。这也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年幼时的天鸣不敢违拗父亲的意思而去学习吹唢呐,内心对父亲充满痛恨,无奈之中他继承了父亲年轻时的梦,这梦想在血脉之间传递。

反思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父辈们年轻时也曾有梦,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我们在传承父母血脉的同时也在传承父母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的机会去努力奋斗。帮助父母实现他们年轻时候的理想,回报给父母最大的内心慰藉。

电影中的天鸣并不是一位头脑聪明悟性高的孩子,但他拥有比这更重要的.深情与坚定。就在他第一次出活后,回到师傅身边问及当年为什么留下,师傅的回答是因为他的眼泪。这世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人情深,自然对物情深。天鸣身上折射出的正是当下社会所欠缺的工匠精神。

我自知并非聪明人,但是我愿意成为一个内心虔诚的人,一辈子坚守自己的内心,做出一点于己于人有益的事。

师徒传授是古代的文化,而今师道偏废,令人无奈。焦三爷与游天鸣师徒二人,情同父子。师傅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自然是深思熟虑,既要有天分又要有德行,而最终在天分和德行之间,师傅选择了德行更好的天鸣,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看人看德行。

在送蓝玉的时候,师傅也是充满不舍,仍然忍痛送别,这也是对蓝玉的成长负责。

在徒弟天鸣成长的路上,师傅的引领至关重要。在天鸣第一次出活后来看望时,师傅拿出珍藏二十年的老酒来喝,而且打算把自己珍藏的唢呐全部传给天鸣,师傅非常高兴地吹了一段,难得的好心情,是因为师傅看到了传承,找到了接班人。年轻时,找到了好老师,就找到了榜样与事业,年老时,找到了接班人,就找到了未来与传承。

天鸣接了师傅的金唢呐,既是接了无上的荣誉,也是接下了沉重的担子,更多的是师傅的重托。“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如此的声声呼唤又何尝不是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呼唤?

电影中唢呐是主线,在焦三爷看来是他师爷的师爷的师爷传下来的宝贝,他把自己学唢呐时用的第一只唢呐传给了天鸣。放眼当下,唢呐的衰败映射出当代传统文化的没落,“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当今的中国有何尝不是呢?

唢呐只是一件器具,有形的,但她承载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道德体系。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文化的没落预示着民族根基的侵蚀。

拯救濒危民艺,传承传统文化,时不我待。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

吴天明导演的这部电影两年前就上映了,我昨天才在网上观看。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演员一个都不熟悉,没有一线大牌,却让我感到十分顺畅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感受不到表演的痕迹,相当真实感人同时也有艺术升华,就连少年时期的游天鸣和他的师弟蓝玉,两个孩子都演得那么好。可见真正的好作品,不一定非要请什么著名影星,不一定花费巨额的投资,尽管可能票房不那么好,但是只要肯于精心打磨雕琢,它必定是埋藏在浮华乱石堆中的一块宝玉。正如电影主人公所坚守的唢呐艺术一样,有一天很可能会被人们遗忘,但是那种热爱、专注、极致并为之付诸一生的精神,永远能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

学艺先学做人

早年的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红白大事都要请唢呐乐队演奏,唢呐班很受人们的敬重。游天鸣的父亲为了圆自己的梦,把儿子送到无双镇最出名的焦三爷家里学艺。可是这支看起来简单的唢呐,却没那么容易学。终日枯燥的肺活量练习,师弟蓝玉被师父的夸奖,小天鸣内心遭受了巨大的挫败感,他偷偷溜回家来,可是偷听到父亲对他的自豪和愿望,又让天鸣转身坚持下来。经过用心的勤学苦练,终于他学会了吹奏各种鸟的叫声,并成为了师父的接班人,焦家班也改称了游家班。

天鸣一直不明白师父为什么把班主的位子交给了自己,而不是天资和技艺更高于自己的师弟蓝玉。后来天鸣在演出之余回去看望师父师母,师父高兴喝了几杯酒,告诉他:“当初你爸送你来学艺,我知道你天分差了些,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同意收了你么?”天鸣回答道:“您是怕我爸把我打死?”师父说:“不是,我是看到你爸跌倒后你慌忙去搀扶,你眼里流出的一滴泪。”

学艺先学做人,这是焦师父一直传授给弟子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行当里,一般根据家属出钱的多少确定演出规模,四个人组成的小型演出叫“四台”,八个人组成的叫“八台”,最高级别的一首曲子叫《百鸟朝凤》,焦师父一直坚持这首曲子只能吹奏给德高望重的逝者,哪怕给钱再多,只要生前人品有问题,焦师父也会断然拒绝。一位老村长过世了,家里穷,请不起八台,焦师父知道他曾经带领群众打过鬼子,一直为村里大事小情做贡献,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亲自带队给老村长演奏了这首曲子。

师父送给天鸣和蓝玉一人一支祖传的唢呐,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唢呐离口不离手”。一次演出后睡觉时孩子踢倒了油灯点着了柴禾,蓝玉拉起天鸣就跑,天鸣惦记着唢呐,蓝玉说别管了逃命要紧,可是天鸣还是奋不顾身从火堆里抢出一支唢呐来。天鸣接班后,蓝玉十分嫉妒,愤然离开师父转行了。多年以后,见到天鸣,道出了心声:“师父多亏把唢呐班交给了你,他是看中了你的人品,不然我这没长性的人,遇到你这些困难早坚持不下去了。”

专注极致,一生只够做好一件事

在别人眼里,他可能不过是个“唢呐匠”,但是焦三爷把这件事作为毕生的艺术与事业。为了让天鸣练习肺活量,他从粗到细、从短到长削了好几根芦苇管让徒弟吸河水,吸不上来不准回家吃饭。小天鸣每天从早吸到晚,练会了短的练长的,长的比他的个子还要高。师父告诉他,师父小时候也是这么被他的师父锤炼出来的。

焦师父有一箱珍藏的传家宝,是从清朝师祖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长短不一、用途多样的各式唢呐。看到徒弟们学有长进后,从中拿出两件分别交给他俩,并叮嘱一定要保管好保养好,“每次我吹完都用你师母缝制的布袋把它们包好,唢呐离口不离手”。师父每天带着两个徒弟练习吹奏,从气息到指法,细致到每一根手指尖滑过唢呐孔的速度与角度。影片到这里摄像师给了焦师父指法的特写镜头,劳动人民粗糙的手指,在唢呐孔之间流畅地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配合气息吹奏出了一曲曲美妙的音符,刹那间让我对这种深深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草根艺术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为了学习百鸟朝凤,他们到芦苇荡里练习听各种鸟的叫声,蓝玉只能听出一两种,天鸣可以听出七八种,焦师傅则能分辨和模仿出十多种鸟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天鸣终于学会使用不同的唢呐吹出各种鸟的叫声,师父也最终决定教他学习唢呐班这个行当被认为最顶级的曲子《百鸟朝凤》,天鸣和他的父亲都如愿以偿。

这种追求极致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焦师父吹唢呐上,也体现在他的生活里。天鸣回去看望师父师母,给师父带了石头村最好的烟叶,师父告诉他如何识别石头村里山坡上和山脚下种出的烟叶的区别。师父对徒弟不忘师恩打心眼里高兴,拿出了多年前他从师兄老家酒窖里打回来的“一滴水都没有”的原浆,将封藏了多年的陈酿与爱徒分享。贫穷,从来都不应该是降低精神品味的借口,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爱,有一颗追求极致的艺术之心,无论在何种境遇,都会有高品质的人生。

哪怕任何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成了艺术。反之,任何一门艺术,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极致雕琢,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了做到极致,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打磨,去努力,去锤炼。曹雪芹一辈子只写了一本书,86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一个月才拍一集,86版的《西游记》前后拍摄历时17年,而主角每集片酬只有几十元。之所以被公认为经典之作,源于剧组不惜工本耗时耗力的拍摄,源于每一个演员对原著角色的透彻理解与精准拿捏,源于每一个人对极致艺术追求的匠心。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辈子将要换多少个工作、做多少事情!可是,夜深人静时仔细想一想,有哪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了呢?我们所追求的经历丰富,不过是积攒了很多蜻蜓点水般的肤浅。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3

5月23日晚,东青山西同志们一起学习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内心波澜,久难平静。当民间艺术遭遇现代科技,珍贵艺术逐渐被遗忘;当传统文化遭遇信息时代,文化精神不再受重视,身为炎黄子孙,身为民族的接班人,该作何思考?又该如何应对?

真正的老师,会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绝对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而真正的学生,则会谦卑受教,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个人得失,继师之志,将老师所教发扬光大。电影里,焦老师是这样的老师,天鸣是这样的学生。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尊师重道,传承道统,是学生的本分。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如此一脉相承,才会有好的教育。电影中,针对天鸣的疑惑,焦老师叮嘱他说:别盯着手里的那几张票子,得盯着手里的唢呐;天鸣在人群中迷失,焦老师一句话,唤醒梦中人;临去世时,焦老师依然不忘唢呐的传承:我卖牛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你把唢呐传下去。在焦老师那里,唢呐的价值超过了金钱的价值,唢呐的重量超过了自己生命的重量。唯有这样的情怀和热爱,唯有超脱了利益的桎梏,真正的教育才能落实,文化的真正精神方能得以传承。

另外,对焦老师选择学生的原则与标准,印象深刻。相比于聪明,更注重德行,因为德行才能真正让让师者放心,让一个人走得长远。独具慧眼,善于识人,才能选对接班人,这也应是一位老师必备的能力。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4

在游天鸣小时候,父亲就拉他去焦三爷那里学唢呐,想让天鸣完成他未圆的梦想——当一名唢呐匠,并学会“百鸟朝凤”。

焦三爷看他天分不好,不肯收他。后来天鸣父亲摔倒,天鸣的那滴眼泪感动了焦三爷,勉强收下了天鸣。之后,天鸣每天刻苦训练,十分勤奋。但让他苦恼的是,为什么还不学吹唢呐?

过了些时日,一个孩子也来学吹唢呐,他叫蓝玉。天鸣与蓝玉很快成了好友,他俩天天一起训练,后来又一起吹唢呐,俨然一对亲兄弟。

时光飞逝,他们已经学了几年唢呐,焦三爷在传声仪式上郑重地将天鸣选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并准备教他“百鸟朝凤”——那是一首无比尊贵的曲子,唢呐匠在每代徒弟中只能教一个人,天资最好,德行最好的一个人。学会它,是唢呐匠的最高目标!天鸣非常兴奋,这意味着他可以实现父亲的梦想了。

天鸣一直在焦三爷那里学到了二十五岁,正式成立了“游家班”。但一些事令天鸣与师傅十分苦恼:人们对他们越来越不尊重,出活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给的钱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令他最为担心的是,师傅得了肺癌,只能活一两个月了!天鸣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悲痛万分,天天照顾着他师傅,但仍然没有留住焦三爷……面对着亲朋好友的劝阻,面对着中国民族乐器逐渐衰落的趋势,他还是执着而坚定地拿着唢呐,决心要把唢呐传承下去……

看完这部影片,我对影片最后天鸣的坚持十分赞赏。他明知吹唢呐赚的钱越来越少,他也明白现在大家在红白喜事上都请“洋乐队”,但他仍然坚持吹唢呐。当别人劝他找个工作时,他只是平静地答道“我给师傅发过誓了。”这句话不仅包含着天鸣对唢呐的热爱,更是表达了他对师傅的敬重!天鸣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学习!

天鸣与蓝玉睡的稻草着火后,天鸣先把蓝玉的唢呐抢了出来,而自己的唢呐却因离火太近而遗落在火中,后来还挨了师傅一巴掌。你们也许会不以为然:不就一支唢呐嘛,能有多贵,何必扇巴掌?天鸣先抢出蓝玉的唢呐也可能只是偶然呀!

但,你们想想,一支唢呐在唢呐匠心中中的价值有多高?焦三爷在天鸣小时候就说过:记住,唢呐离口不离手!这句话就是要表达唢呐十分重要,要认真地保护。这点从影片中游家班打架,焦三爷望着地上摔碎的唢呐时的神情就能看出来了。而天鸣的举动属于偶然吗?不是。因为当时的物品对人越重要,人们的思维相对越清晰。可以确定,天鸣当时选择蓝玉的唢呐是经过短时间思考的,而不是偶然的。那就说明,天鸣在危急时刻,有着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对他那么重要的唢呐面前,他却仍然可以做到舍己为人,让我十分敬佩!

天鸣在刚开始训练时苦练吸水。日复一日地面对着阳光的暴晒,他仍然坚持蹲在河边,嘴中含着一根芦苇杆,脸因用力而通红……看着他这么勤奋,我不禁略带羞愧地想着我自己:上个月买了一只埙。拿回来吹了吹,觉得难学,就搁在角落里攒灰了,也不肯用功……现在转念一想:人家学吹唢呐都得吸几个月的河水呢!无论是哪种乐器都得努力,哪有一学就会的道理呢?于是,我决定以后多学学天鸣那种刻苦的精神,认真钻研埙吧!

唢呐为什么衰落了?这是因为引进了外国的乐器,从而轻视了民族乐器。这有错吗?引进外国乐器当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不能因此而抛弃了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元素,这才是均衡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5

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浪潮中夹杂着利益的诱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权威”。电影中,面对如此浪潮,师徒二人显然因势单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人们对于唢呐匠越发的不重视,相比于唢呐老套的表演形式,人们更喜欢看美女,听流行音乐。不是唢呐落伍了,唢呐还是那个唢呐,只不过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世道变得利益至上,人心变得浮躁不堪。唢呐是一门艺术,浮躁的时代下浮躁的人们,哪还有心思欣赏这唢呐?不再像以前那个时候,婚丧嫁娶,首先重视的是唢呐,人们的眼神中透着敬畏,仿佛唢呐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神圣,过世的老人,如果能配得上《百鸟朝凤》,则代表着他德行厚重,功德圆满。于是,唢呐不是简单的乐器,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信仰!世代延传,这种信念便约定俗成,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就是这几百年的传统啊,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竟然显得如此“弱不禁风”,时代发展,新旧交替,本是无可厚非,但在这巨变和聚变中,人们是否丢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呢?

传统,传承正统。正统代表着正直、正义和正气,正统不存,便难怪社会有不正之风了。艺术是表现形式、表达手法,是一个民族文化核心和灵魂的'外现。艺术的形式与技艺丢了不可怕,可以通过刻苦学习,重新找回来;但支撑艺术长久流传的文艺精神、文艺灵魂一旦丢失,便意味着这类艺术正统的丢失。而“民艺论”定文化,古往今来,民间艺术一直离老百姓最近,区别于宫廷或贵族艺术,它们起到了极大的教化大众百姓、影响社会风气以及塑造民间文化的作用。以“评书”(又称“说书”)为例,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评古论今,演绎人生,在嬉笑中辨清是非,在怒骂中阐释大道,在中国民间非常喜闻乐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网上有一段关于“陕北说书”的文字,可令我们感受一二:

“每逢说书,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坐在一孔窑洞里。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高潮时,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窑洞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小时候,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那些盲人艺人说书。前面往往加一段“小段子”,然后才开正本。如《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乌鸦告状》等,常常听得我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

而今,民间艺术受时代冲击,民艺精神受世人冷落,民间技艺找不到接班人。民间艺术传承之困,如何突围?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6

因为一张海报而去看电影,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了。片子很简单,平铺直叙,甚至姿态有点太过老旧。主人公焦三爷是个吹唢呐的老艺人,“唢呐离口不离手”是他的坚守,也是他的执拗。和大多数老一辈手艺人一样,他严肃刻板,要求弟子悬空吹羽毛、芦苇吸河水而绝不手软。当然,他也同样符合黑脸必柔软定则,狠心赶走徒弟蓝玉,却假装下地不忍面对别离。

故事大致分成了学艺阶段和唢呐班解散两段,前一半是旧时光里唢呐班的美好光景。在无双镇,但凡红白喜事都要请唢呐匠奏上一曲,一般人家请四台,富贵人家请得起八台,而比八台更厉害的正是这“百鸟朝凤”。而这镇子上会吹“百鸟朝凤”的,也是唯一有资格审判谁能受得起这“百鸟朝凤”,只有焦三爷一人。

在这种大环境下,天鸣和蓝玉在亲人的期盼下被送进了焦三爷的宅子,做起了唢呐学徒。蓝玉悟性极佳,但性子太野,天鸣虽气力不够,却有十足的韧性。这一段光景在镜头下显得十足的可爱与温柔:高高的芦苇荡里,小男孩一头汗水的可劲往上吸河水;师徒三人听着林间各式的鸟叫,猜着模仿着笑着;天鸣为没能得到传下的唢呐哭的不可开交……只有唢呐便看得到光明的童年,是这样的灿烂美好。早已猜中的结局是,焦三爷把唢呐班和“百鸟朝凤”最终一并传给了游天鸣——毕竟大多数事情呐,天分并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从游家班接替了焦家班那天起,新时代也开始接替了旧时光。面对没落的必然性,我们该如何走向末路?新时代的到来,给镇上带来了新鲜观感的洋乐队。而唢呐匠,不再被视为亡人德行的审判者,也不再享受太师椅上的风光。走向没落的唢呐班与广受欢迎的洋乐队、或者说是与新潮流的叫嚣,注定是一场只输不赢、没有意义的对抗,不过多折了几支唢呐罢了。当我看到唢呐班与小瞧唢呐的村民大打出手,一脚又一脚踩烂了唢呐,一种可笑可悲、无言无奈的荒谬感在心中升了上来——为了坚守所爱拼尽全力去抗争的同时,竟然会顾不上保护所爱而亲手将其碾成破烂。

不得不承认,唢呐班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拍死到了岸上。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巨轮之下谁也无能为力,只得被活生生的碾压。他们眼前的,不过是一道怎么选更糟糕的.命题。是强迫自己接受现实,将自己放逐?还是让自己忠于理想,为自己牺牲?两条绝路摆在面前,你会怎么选?

焦三爷在末路面前选择了不甘,选择了坚守。他不明究里的怒斥天鸣散了游家班,他挨个找到他曾经的爱徒愤怒的扔了他将进城务工的行囊,他为奏一曲百鸟朝凤让唢呐口渗出了血。但无论他如何努力,唢呐匠独坐太师椅上,敬送亡人的景象再也不复来。电影《老炮儿》里,被时代抛弃的六爷,也坚守着他的江湖道义而与时代对峙。六爷和焦三爷一样,似乎也不知道如何与格格不入的世界和解,又如何与格格不入的自己和解。他们在绝路上加速奔驰,想抓住什么,却终究什么也抓不住。绝望的时刻,似乎以坚守的姿态狂奔向末路,还算是个容易的选项。毕竟,偏执于理想,总算像是抓住了什么啊。

偏执于理想,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

时代变迁也好,传统没落也罢,世事总是起起伏伏,由盛向衰。而事物本身或许没有什么意义。如唢呐,无论谈起艺术需要,亦或文化价值,这些意义也不过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要说唢呐一定存在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什么。而我们之所以随其慨叹,为其挽歌,全是我们主观为自己所观所处注入了无尽的意义罢了。《山海经》中说,离相无往。体会到这一点,试着挣脱对表象的偏执——离相。如果外在事物不值的执着痴迷,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就不需要随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所盘踞——无往。(《解释的工具》熊秉元)

离相而无往,并不是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试图给自己一种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入世还是出世,可以决定择生或是择死。也并不是说哪一种选择更好,而是说把命运的选择权我在了自己的手中:波澜壮阔飞蛾扑火、平静如水隐于大市,都是自己的造化。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先生七十岁写下的一联,倒是把情字看淡。人生如戏,潮涨潮落,不过终是随风淡远。情义如是,理想也如是。只不过,要把理想看淡,或是把情字看浅,哪有那么容易。太多太多的人偏执于理想,即便面对的只剩下理想的坍塌,他们选择的仍是去不惜一切拼命抓住那断掉的稻草。又想起《北平无战事》,时代乱流中多少殉道者,忠于各自的理想,却谁也挽不回理想。最难忘,举枪自尽的可达。和建丰同志最后的通话,他哭的很伤心。他知道国民党要完了,自己也被党抛弃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意义,无力回天了。他最后的偏执,恐怕就只有同理想一同死去了吧。

有时候总觉得,献身理想的殉道者似乎和沉沦于毒品的瘾君子并无二致。不是戒不掉,只是舍不得那个在理想的幻觉中发作癫狂的自己。贪恋那片刻窥探到理想之光的超幸福,甘愿接受无法实现之永恒的不幸。人活一世不容易,钻进了死胡同,这种偏执,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当给自己的定义失去了意义,那么我是谁?

其实,不必说理想。理想者死于理想,情圣死于情义,艺术家死于艺术,野心家死于朝堂。人总是要献身于什么的,似乎通过这种种偏执才能找到一点自我。有时候想想,我们把自己献身给了什么,便是把自己定义成了什么本身。当失去了它,我们就一无所有。这是我们所面对的,就会变成一场血淋淋的不可解——我是谁?

当认定的自己的存在不再有意义,那么我是谁?当我所坚守的自己再也收不到肯定的回答,到底我是谁?当我们再也不能回答自己“我是谁”,一种绝望而无力便会吞噬了我们的所有。正如焦三爷把自己的一生的定义成了唢呐匠,当唢呐匠的存在不再有意义,又让他他如何告诉自己我是谁?所以,这场为了唢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焦三爷为了自己,绝望的坚守。所以,当文化局找上门来要帮唢呐申遗,焦三爷是拼了命的要天鸣答应。因为他的生命已成为了唢呐本身——这点痕迹是他最后能看到的,能够留下的证明自己存在的回答啊。

关于电影。

虽说这部电影非常直白,主题也很简单。但真的十分打动我。几处场景都惹得我心头发蒙,一股拧着的劲怎么也出不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游家班第一次出活后,天鸣回来看师父。焦三爷拿出陈年的好酒喝到醉醺醺,醉红的脸上嘴角上扬,摇摇摆摆,手舞足蹈地吹着唢呐,畅谈着当年“太师椅”上的风光。那种近乎癫狂的欢愉特别能触发我心里的无力与难过。知道了一些导演的事后,更能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描述这么能击中,因为这个命题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老一辈。导演拍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拍自己。想到这里,似乎心里更不舒服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关于遗憾。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还是有几个遗憾:关于配乐,先前最期待的还是唢呐本身带来的悲怆,那种天然的力度。但似乎电影里很难感到,最期待的“百鸟朝凤”也不如语言描述上的那样惊人又动听。倒是最后那段焦三离去,悲鸣中交响乐逐渐盖住了天鸣奏出的唢呐曲儿。不知道这最后是不是一种暗示,但这种交融的感觉加在最后很给我无奈也是触动。关于配音,电影里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着土话总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算是小小的遗憾吧。关于留白,其实还是感到片子有些急,有些镜头意犹未尽,画面却猛地跳走了。不过,感动常在。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