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3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0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些人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教案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一份好的教案要体现创新性。对于写教案是否依旧感到烦恼呢?为满足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1

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滑梯吗?谁能说说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从滑梯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探究活动:

1.体会摩擦力。

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师: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

师: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

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师:拉动蹲在地上的体重较大的同学,说一说在拉动时你有什么感觉?

师:拉动蹲在地上体重较轻的同学,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通过刚才两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科学上称摩擦力。推拉物体时感到很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较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实验和活动,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

(5)展示交流。

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大家说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本图片,可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你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学生汇报。(手磨起来要滑多了。)

学生汇报。(拉体重较大的同学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体重较轻的同学就要省力多了。)

学生汇报。

学生猜想假设并相互交流。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

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试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各组学生开始试验。

各组展示.汇报实验记录与过程。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2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主观察,而且我要求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作好观察记录(画出观察对象的外形)。

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他们的观察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还不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水葫芦上鼓起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用?这时候我就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他们看看里面的.秘密。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这时候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个学生更是形象地说他们观察到的切面像面包的切片,这个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惊叹,让我这个成年人不得不喟叹自身想象力的贫瘠!看着他们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

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长特。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反思

在这次以校园的树木为主题科学观察中,我采用了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学习兴趣整体很高,学习很认真,但他们已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因而缺乏灵活性,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再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学生所知的科学常识较少,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对科学课的基本技能以及记录与汇报也并不熟悉.这时,对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尤为重要,我非常重视.因此,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课本上的记录范例并在本节课中安排了时间与环节教学让学生整理自己记录的资料,学生有正确的范例进行参考效果很理想。同时,还引导学生注重汇报、交流的总结,完善自己的记录.更惊喜的是,有些孩子不仅在记录中学习画简图,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记录中附上了合适的实物标本,他们的记录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探究的效果并不明显,探究是学习科学课的主要方式,在下一个观察草的活动中我将采用个人观察的形式,逐渐培养每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4

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地选择了上《指南针》这一课,想着平时上课你是不能选择要上哪一课,不上哪一课的,只要深入思考,认真准备,应该上哪一课都一样,也就欣然面对着。谁知准备起来才知这一课对我的难度,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对各个部分有精准的把握,看来我是“高攀”这节课了,幸好一路走来,还是能收获一些教训和同事们的帮助、曾老师的好建议,还是值了的。

一开始,我花一个半天写了教案,感觉还比较满意。谁知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我完全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便到处寻找可以节省时间的地方。导入更直接了,指南针的发展史部分也试着把它提到前面和结构稍微进行融合,学生笔记也不让做了,把用指南针判断物体的朝向和什么东西在你的什么方向等稍显简单的内容放到了课后。到最后一次上课,时间是刚好了,但总觉得为了赶时间牺牲的太多。现在,经过反思、讨论,和曾定焕老师的指导,我知道了在40分钟里把这节课上得更好的方法。比如曾老师说我的导入可以更加直接,在复习了指南针能指示南北这一性质以后,直接问学生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做什么?引出指南针。曾老师还说,按我的思路,指南针的发展史应该放后面教。听到这句话我很后悔,我不应该为了赶时间而强制把两个不太衔接的内容拼在一起,节约时间要在各个部分的有效性上花功夫,不能顾此失彼。我还发现,开课的时候,有些教学方式会变得和平时不一样,比如大部分时间,我都容易一开始设计得面面俱到,但是时间想当然会不够,我以后备课要注意取舍,抓住重难点花功夫,别的内容则不必大费周章。还有关于提问,上最后一次时,我突然想道:我不能什么都自己说,要引导学生说,结果被批了。

老师们说,上课要有最关键的问题,不能什么都问。真不知道为什么,平时也没那么会问,一开课就变了。也说明我的教学理论还不是很充足,不够扎实,本来想认真点,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结果反倒帮了倒忙。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5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x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x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4、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但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x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2、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3、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科学不是自己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我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积极撰写教研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教学更宽更广的前程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6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7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咦,怎么跳出来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师:(翻转盒子)果真有个弹簧!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种各样的弹簧玩具,大家带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里的学问,板书课题:弹簧里的学问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弹簧有力量吗?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试着找一找。

师: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师: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二、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8

我执教的《通信的发展》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科学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单元教学意识

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都源于自己对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的模糊,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

老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老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家庭的`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构建活动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活动舞台

学生科学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科学形成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区分,而是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为了让学生了解通信特点并能合适的选择通信方式解决问题,就设计了猜一猜,选一选,演一演的活动环节,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构建开放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科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还值得加强。上课时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9

(Sq158.CoM 申请书范文网)

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许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还呈现的一个孩子的特点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比较慢,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以后的课中教师指导和调整孩子们的记录,使观察更有效。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10

在三年级的科学复习中,我采用得先做练习,学生对于自己得学习得知识能够有一个了解,知道自己得掌握程度,然后学生学生进行课本复习,最后进行总复习。

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回顾起自己得学习过得知识,我首先组织学生根据课本做相关得练习。学生在练习得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课本学习得知识,从而对于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在在课本翻找答案得过程,就要一种学习,再认或者是再现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习可相关得知识,同时掌握相关重点,难点。但是在复习得过程中,有得学生没有自己去找相关得知识,而是直接超别人得答案,这样得效果就比较差了。这是一种应付得态度,需要在学习中予以纠正和杜绝。

在学生在对于相关知识掌握得基础上,然后复习课本上得相关知识和内容。在这里复习,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学习重点得基础上进行全面得复习,这样学生能够更换得进行掌握,能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个总体得概括和掌握,有一个知识得网络,为学生得学习打下一个良好得基础。

在总复习得阶段主要进行得自由复习。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得掌握情况,进行自由得复习。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查缺补漏。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